[实用新型]一种增压透平膨胀机的增压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38583.7 | 申请日: | 200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63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徐友亮;张加雷;史银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制氧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30 | 分类号: | F04D29/30;F04D29/2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10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透平 膨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压透平膨胀机,尤其是一种增压透平膨胀机的增压轮。
背景技术
增压透平膨胀机是空气分离设备及天然气石油气液化分离设备和低温粉碎设备等获取冷量所必需的关键部机,是保证整套设备稳定运行的心脏。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在透平膨胀机内进行绝热膨胀对外做功而消耗气体本身的内能,从而使气体自身强烈地冷却而达到制冷的目的。透平膨胀机输出的能量由同轴压缩机回收或制动风机消耗。
增压透平膨胀机包括一个中间壳体,中间壳体的左端安装透平蜗壳、右端安装有增压机蜗壳,中间壳体内设有转子,在转子的两端分别在透平蜗壳和增压机蜗壳内设置有膨胀轮和增压轮,膨胀轮和增压轮由油轴承或气体轴承支撑。目前使用的增压轮一般是由铝铸造而成,这样得到的增压轮较为粗糙,影响整个膨胀机的性能。另外,目前的增压轮由于叶片的形状缘故,导致其工作效率也不是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制造简单且工作效率高的增压透平膨胀机的增压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增压透平膨胀机的增压轮,由轴承支撑套接在转子上,设置在增压机蜗壳内,包括相互固定的轮盘和轮盖,所述的轮盘上设有叶片,所述的叶片呈螺旋线设置,且叶片的相对的两个面的横截面为同心圆。
进一步地,所述的轮盘和轮盖之间为钎焊接固定。
再进一步地,所述的轮盘和轮盖的外表面各设有5个环齿。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轮盘和轮盖为锻铝机加工而成。
再进一步地,所述的轮盘的叶片的叶片宽度和叶片高度之比为20~25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增压轮的气流进口角度为30~35度之间;气流出口角度为35~40度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由于叶片呈螺旋线设置,使用数控铣床加工简单,且在轮盘上钎焊接有轮盖,使增压轮的绝热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所应用的增压透平膨胀机增压端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增压透平膨胀机增压轮的剖示图。
图3:本实用新型增压透平膨胀机增压轮的俯视图。
图4: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其中:
1 气体轴承 2 中间壳体 3 增压机蜗壳
4 增压轮 5 限位密封板 6 端盖体
7 轴承限位套 8 转子 41 轮盘
42 轮盖 43 叶片 44 环齿
D 叶片宽度 H 叶片高度 α 气流进口角度
β 气流出口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增压轮应用在增压透平膨胀机上。该增压透平膨胀机包括一个中间壳体2,中间壳体2的左端安装透平蜗壳(未示出)、右端安装有增压机蜗壳3,中间壳体2内设有转子8,在转子8套接有增压轮4,设置在增压机蜗壳3内,增压轮4由油轴承或气体轴承支撑,本实用新型为气体轴承1。气体轴承1的外圈被限位密封板5和轴承限位套7所固定。
结合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增压轮包括相互固定的轮盘41和轮盖42,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轮盘41和轮盖42之间为钎焊接固定,当然本实用新型不排除其他的固定连接方式。所述的轮盘41上设有叶片43,所述的叶片43呈螺旋线设置,且叶片43的相对的两个面的横截面为同心圆。
本优选实施例中,叶片43的叶片宽度D和叶片高度H之比为20~25之间,气流进口角度α为30~35度之间,气流出口角度β为35~40度之间。这样的结构,使整个增压轮的效率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进一步,所述的轮盘41的表面设有5个环齿44,与端盖体6的表面配合形成迷宫式密封;所述的轮盖42的表面同样设有5个环齿44,与限位密封板5的表面配合形成迷宫式密封,这样使整个膨胀机的密封效果更好,保证气体内泄漏流量减少。
另外,所述的轮盘41和轮盖42均为锻铝机加工而成。本优选实施例为数控铣床加工而成,输入坐标值就能加工出本实用新型的增压轮,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制氧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苏州制氧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85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板模
- 下一篇:聚丙烯高填充喂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