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39417.9 | 申请日: | 200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58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萧世伟;谢文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H01R33/76;H01R12/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将芯片模块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用以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如美国专利公告第7025602号所揭示。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体。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弹性件置于上、下导电端子之间,提供两导电端子于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的弹力。
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金。两导电端子及弹性件收容于本体中,本体管状结构两端口较窄,防止两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本体。
但是,前述电连接器端子由于导电端子重复使用,两导电端子与本体之间会不断磨损,从而影响该电连接器端子的导电能力;其次,两导电端子及本体均由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加工而成,以至其制造成本较高;再次,该电连接器端子组装不便。
另外,由于弹性件是围设于端子外围,为控制端子整体的尺寸,则需要减小端子本身的尺寸,这样会造成端子本身较细,则端子的强度不够。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前述电连接器端子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尺寸较小且强度较强的电连接器端子。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位于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基部、自基部两端延伸的导引臂以及自基部延伸位于两导引臂之间的固定凸柱。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的固定臂。弹性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的导引臂之间,其一端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固定凸柱,另一端抵靠于第二导电端子固定臂之间的基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的导引臂内部,可减小端子整体尺寸,而相应地可在保证端子整体尺寸的前提下适当增大端子导引臂的宽度以增强端子本身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按压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未图标)与电路板(未图标)之电连接器之电连接器端子1,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导电端子10、第二导电端子20及位于第一导电端子10和第二导电端子20之间的弹性件30。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的第一导电端子10包括矩形条状基部101,该基部101包括上表面102及相对的下表面103。自基部101的上表面102中间位置向上延伸形成一可与芯片模块抵接的柱状导接部104,自基部101的下表面103的两端向下延伸形成一对相互平行的导引臂105,于两个导引臂105的末端形成卡扣部106。自基部101的下表面103,于两个导引臂105之间向下凸伸形成固定凸柱107。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的第二导电端子20其包括一纵长板形基部201,该基部201包括顶面202、底面203及连接顶面202和底面203的两侧壁204。自基部201的顶面202的两端向上延伸形成一对相互平行的柱形固定臂205。自基部201的两侧壁204分别向外凸伸形成一对锥台形限位块206,每对限位块206间隔设置,两个限位块206之间间隔形成供第一导电端子10导引臂105通过的限位开口207。自第二导电端子20的基部201的底面203向下延伸形成扁平柱状导接部208。
弹性件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纵长结构的弹簧30。
请参阅图1所示,组装时,第一导电端子10的导引臂105自第二导电端子20基部201侧壁204的限位块206之间的限位开口207向下插入并挟持第二导电端子20的基部201,第一导电端子10导引臂105末端的卡扣部106卡扣于第二导电端子20基部201侧壁204的限位块206而阻止第一导电端子10向上脱离第二导电端子20。弹性件30收容于第一导电端子10的导引臂105之间,其中弹簧30的一端收容第一导电端子10的固定凸柱107而抵靠于第一导电端子10基部101的下表面103,而弹簧30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导电端子20的两个固定臂205之间而抵靠于第二导电端子20的基部201的顶面2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94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