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杆与前叉杆间的套接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39623.X | 申请日: | 2008-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01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忠瀚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亚马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1/18 | 分类号: | B62K21/18;B62K15/00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4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自行车 把手 前叉 套接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杆与前叉杆间的套接构造,特别涉及一种把手杆所接设的折叠器的下壳体底面为一水平接面,可与前叉杆向上伸出的管件端口螺帽的水平顶面间达成密贴接触的面接触接合作用。
背景技术
现有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杆70与前叉杆80间的套接构造如图1所示,把手杆70除上端形成二把手(未示于图)外,向下延伸一立杆71,其下端接设有一折叠器72,是由一上壳体721与一下壳体722并接,中间再组装一快拆接合件723作锁接或解开的作用而组成,该下壳体722的底部会固接一向下伸出的插杆73,其底端做成斜度底缘,该下壳体722内部会插设入一锁接件(例如:长杆螺栓),其尾端向下穿出该插杆73后接设一具斜度顶面的抵接块;前叉杆80底端形成倒U型,供组装自行车前轮,前叉杆80向上伸出一管件,供该插杆73及该抵接块容置入,因此当旋转该锁接件作正转以将该抵接块往上拉动时,因其斜度顶面沿着插杆73的斜度底缘滑动而会外偏去抵到该管件的内壁,达成稳固抵紧接合的作用状态,而当反转该锁接件则可使该抵接块的斜度顶面与插杆73的斜度底缘间趋松而解除与管件内壁抵紧接合的作用,以将该把手杆70的插杆73自前叉杆80的管件取离;该管件的外围套接一套管90,是与自行车的中间架体连接者,该套管90的底端端口插套一衬套环91以抵住前叉杆80的抵接部位,顶端端口则先插套一衬套环92再由一端口螺帽93与前叉杆80螺接,接着套上一垫片94再由一上盖螺帽95加以螺接锁固。因此可知该前叉杆80的管件顶端将超出该套管90,通过端口螺帽93与上盖螺帽95加以锁接固定,所以该上盖螺帽95形同为该套管90的顶面;而该把手杆70则由其底部的插杆73插设入该前叉杆80的管件内,再由自该下壳体722插设入该插杆73内的锁接件,其尾端穿出该插杆73后所接设抵接块的抵紧接合作用,使该把手杆70与该前叉杆80间达成锁固接合作用。
图1构造中,该下壳体722的底部呈现弧度状外缘,然后再交接收束成为圆管状的插杆73,当该插杆73与下壳体722交接收束处向下抵靠到该套管90顶面的上盖螺帽95的顶内缘时,二者相对抵靠处即形成一环具有稳固靠接作用的抵靠缘环。一般而言,在每辆自行车组装好时,该处抵靠缘环确实能够具有良好的稳固靠接作用,而成为把手杆70与前叉杆80间的一处接合部位。但自行车骑乘中因经常震动及组件间磨擦的因素,故使用日久后该处抵靠缘环的靠接作用会由原先稳固且良好的状态而逐渐变差(变成相对没有那么稳固),最后在骑乘时该处抵靠缘环即有存在于微小间隙间的震动声响出现,除造成骑乘者的困扰外,更可能有不安全的因素,需要改善。而究其原因,是因为该处抵靠缘环仅为一环线接触;若更进一步详细分析,则是因该下壳体722的底部成型为弧度状外缘,然后再交接收束为圆管状的插杆73,以致于与该上盖螺帽95抵靠时仅能产生一环线接触的抵靠缘环所造成的。因此该下壳体722的底部成型为弧度状外缘是造成上述缺点的主因。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杆与前叉杆间的套接构造,提高了折叠器的下壳体与端口螺帽间靠接的稳固性,可大幅度增进自行车骑乘时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亚马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未经欧亚马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96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运动健身器材用双向踩踏驱动结构
- 下一篇:铝管铝翅片蒸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