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底壳放油螺塞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1355.5 | 申请日: | 200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64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4 | 分类号: | F01M11/04;F01M11/03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底壳放油螺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油底壳领域,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在防止拆卸发动机放油螺塞时,减少发动机螺塞被机油冲出的一种放油螺塞。
背景技术
放油螺塞应用在发动机油底壳上,它起着密封油底壳内机油的功能。发动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大量的金属碎屑不可避免地因为脱落而混入机油中,由于这些金属碎屑直径都很小,一般都处于微米级,所以机滤的滤纸很难将其过滤掉,而这些金属碎屑颗粒随机油在曲轴、轴承等部件之间运动,不仅缩短了机油的更换周期,加大了机件之间的磨损,而且这些杂质中的金属碎屑会造成活塞与活塞环发生拉缸,气门与气门导管等零件工作不可靠等严重后果。放油螺塞处在发动机的最低端,承载着发动机的润滑油,由于该位置较低,承受的压力很大,所以在放油时,机油存在较大的冲力,因此很难控制放油螺塞的拆卸,如果控制不好,放油螺塞即被机油冲出,造成机油的洒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放油螺塞充分考虑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一种既能吸附机油中金属碎屑,又能有效防止拆卸放油螺塞过程中,放油螺塞被机油冲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油底壳放油螺塞,包括螺塞头部,螺杆,螺杆尾部,在所述的螺杆上设置出开口结构,从而使开口结构与空心结构的螺栓中心孔内部相通。
所述的开口结构设置螺杆的中部位置,开口结构为U型结构。
所述的U型结构为磁铁材料的U型铁。
所述的螺塞的螺杆尾部上增设了2~3道螺牙,从而使螺杆的螺牙分为前部螺牙和尾部螺牙。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放油螺塞,既能吸附润滑油中的金属碎屑,从而避免了这些金属碎屑对曲轴、轴承等部件的损害,又能有效防止拆卸放油螺塞的过程中,放油螺塞被机油冲走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中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放油螺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螺塞头部;2、螺杆;3、U型铁;4、螺杆尾部;5、六角帽头;6、斜坡;7、六角帽头的法兰;8、前部螺牙;9、尾部螺牙;10、螺塞中心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油底壳放油螺塞,包括螺塞头部1,螺杆2,螺杆尾部4,在所述的螺杆2上设置出开口结构,从而使开口结构与空心结构的螺塞中心孔10内部相通。
所述的开口结构设置螺杆2的中部,开口结构为U型结构。
所述的U型结构为磁铁材料的U型铁3。
所述的螺塞的螺杆尾部4上增设了2~3道螺纹,从而使螺杆2的螺牙分为前部螺牙8和尾部螺牙9。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结构简单的磁性放油螺塞,由螺塞头部1、U型铁3、螺杆尾部4组成。
螺塞中间为U型铁3,可以通过U型铁3的吸附有效地去除润滑油中的金属碎屑;减少了发动机的磨损,同时延长了发动机的换油周期,降低了发动机维修保养的费用。
所述的螺塞的螺杆尾部4上增设了2~3道螺牙,从而使螺杆2上的螺牙分为前部螺牙8和尾部螺牙9,放油时拧动放油螺塞,在U型铁3部分露出后,机油即可从油底壳中流出,而此时由于螺杆尾部4上的的后部螺牙9的存在,放油螺塞仍与油底壳放油螺塞孔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可靠地保证在拧下放油螺塞时,放油螺塞不会被机油的压力冲走。
螺塞头部1的六角帽头5的法兰7上靠近螺牙8的一面上设有微小的斜坡6,该斜坡6可以有效地保证螺塞与配合面的压紧,弥补因配合面不平整产生的公差,确保螺塞与油底壳的紧密配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13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