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暖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42411.7 | 申请日: | 2008-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30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廖泓斌;张毅;柏文喜;蒋成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双皓 |
地址: | 5190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暖器。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较为热销的电热油汀采用电热管作为电加热元件,电热管位于油汀封闭壳体的底部,壳体内灌注特种导热油。在通电工作后,电热管给导热油加热,腔内高温导热油再通过散热片将热量散发给周围空间,在使用过程中,电热油汀起到蓄热作用,但现有结构中,电热油汀在储热过程,由于受热膨胀或者意外碰撞,会存在爆裂的风险,使用的安全性不高,由于油汀爆裂,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现有的电暖器的蓄热性能差,在工作时,散热量大,使人体感觉不舒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暖器,该电暖器的安全性高,舒适性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暖器,包括电发热元件及蓄热体,该蓄热体为块状硅晶体,所述电发热元件设于该块状硅晶体内。
由于硅晶体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如在电发热元件工作四小时,可蓄一小时的热量;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硅晶体的蓄热性能,工作时,电发热元件所发出的热量被硅晶体所吸收,吸热后的硅晶体的热量缓慢的向外散发,电暖器发热柔和,无燥热,人体感觉舒适;同时,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电热油汀存在爆裂的危险,提高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结构是;
所述块状硅晶体为至少两个,各块状硅晶体内均设有所述电发热元件。硅晶体为至少两个,其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并且,分体的结构设计,避免其中一个硅晶体损坏后,而影响电暖器的使用。为降低制造成本,增强通用性,所述至少两个块状硅晶体的形状相同。该至少两个块状硅晶体的安装结构是:所述基架上设有两个横梁,在该两个横梁之间设有至少三个竖梁,各所述块状硅晶体分别装设于其中至少两个竖梁之间。
所述块状硅晶体内设有的所述电发热元件为至少两个。多个电发热元件的发热更为均匀,发热效率高,也避免其中一个电发热元件损坏后,影响电暖器的使用。
所述块状硅晶体为长型板状。
所述电发热元件为电阻丝,其正接线柱、负接线柱位于所述块状硅晶体的同一端,该电阻丝沿所述块状硅晶体接线柱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至少向接线端返折一次。电阻丝在硅晶体内多次弯折,提高电发热元件的发热效果。
所述电发热元件的发热部分被所述块状硅晶体包裹密封。电发热元件的发热部分被密封包裹,避免电发热元件与空气接触,电发热元件所发热量及时被硅晶体吸收,电发热元件的温度低,使用寿命长。
所述块状硅晶体的密度为2克/立方厘米至3克/立方厘米。硅晶体在高压成型后,再经低温烧结而成,并将其密度控制在该范围,可保证硅晶体良好的蓄热性能。
该电暖器的外侧板、顶板至少其中之一上设有散热格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图;
图2是横梁、纵梁与基架的连接结构图;
图3是带有电发热元件的硅晶体的结构图;
图4是图3中,各电发热元件装于硅晶体时,硅晶体下部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块状硅晶体,2、电发热元件,3、基架,4、横梁,5、竖梁,6、正接线柱,7、负接线柱,8、壳体,9、控制板,10、上盖,11、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电暖器,包括壳体8及设于壳体8内的电发热元件2、蓄热体,壳体8上设有控制板9、上盖10及面板11,控制板9上设有控制旋钮,上盖10及面板11上均设有散热格栅,蓄热体为块状硅晶体1,电发热元件2设于该块状硅晶体1内。
其中,块状硅晶体1为三个,各块状硅晶体1的形状相同且均为长型板状,密度为2.4克/立方厘米,其内均设有电发热元件2,电发热元件2的发热部分被块状硅晶体1包裹密封;具体而言,电发热元件2为电阻丝,其正接线柱6、负接线柱7位于块状硅晶体1的同一端,该电阻丝沿块状硅晶体1接线柱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再向接线端返折一次;基架3上设有两个横梁4,在该两个横梁4之间设有三个竖梁5,各块状硅晶体1分别装设于两个横梁4之间。
本实施例采用对流式散热方式,散热格栅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本实施例充分利用硅晶体的蓄热性能,工作时,电发热元件2所发出的热量被块状硅晶体2所吸收,吸热后,块状硅晶体2的热量缓慢的向外散发,电暖器发热柔和,无燥热,人体感觉舒适;同时,本实施例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电热油汀存在爆裂的危险,提高了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24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线终端及其用户号码自动切换方法
- 下一篇:无水三氯化铝升华提纯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