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路空板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3054.6 | 申请日: | 2008-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60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屠泽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中逸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G01R27/2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75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路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生产制造过程中测试结构,尤其是指一种电路空板测试装置,进一步而言是指一种可以检测出电路板上分布过密之线路是否正常之电路空板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路板(PCB)正沿着高集成、高密集趋势发展,传统的电路空板测试一般采用扎针方式进行测试,其使用探针在空板的每个分支与节点栽针,再利用测试仪与探针连接,对每个分支与节点进行开路或短路的测试,如此会存在制作费用高,难度大,配线复杂等缺陷,从而导致无法进行有效地测试,给业内生产过程中带来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之缺失,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感应测试方式检测各种过密线路的电路空板测试装置。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路空板测试装置,包括感测组以及第一差动放大器和第二差动放大器,该感测组包括一感测电路板和一与感测电路板串联的参考电阻,该参考电阻另一端接地形成电流回路;上述第一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参考电阻两端,以取得感测电路板传来的讯号;上述第二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连至贴近感测电路板的待测电路板之线路另端;当对待测电路板之线路上通以信号源时,由上述第一差动放大器和第二差动放大器两者的输出端输出讯号共同检知待测电路板的线路是否正常。
上述待测电路板之线路上设有通道开关,该通道开并另端串接至第二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通过感测组与两个差动放大器之间的组接,可有效地计算出感测电路板与待测电路板之线路间的电容量,进而可准确地对PCB断路、短路、微短路进行判定,即使其节点分布过密仍能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电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测试断路之等效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测试短路之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电路空板测试装置,包括感测组以及第一差动放大器(2)和第二差动放大器(3),其中:
该感测组包括一感测电路板(11)和一与感测电路板(11)串联的参考电阻(12),该参考电阻(12)另一端接地形成电流回路;
上述第一差动放大器(2)的输入端(21)连接参考电阻(12)两端,以取得感测电路板(11)传来的讯号。
上述第二差动放大器(3)的输入端(31)连至贴近感测电路板(11)的待测电路板(4)之线路(5)另端。而第二差动放大器(3)另一端(32)连接于感测电路板(11)与参考电阻(12)串接的电路上。
当对待测电路板)4)之线路(5)上通以信号源(6)时,由上述第一差动放大器(2)和第二差动放大器(3)两者的输出端(22、33)输出讯号共同检知待测电路板(4)的线路(5)是否正常。
上述待测电路板(4)之线路(5)上设有通道开关(7),该通道开并(7)另端串接至第二差动放大器(3)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线路断路的判定方法:如图1,感测电路板(11)所测到之讯号经过参考电阻(12)对地形成电流回路,因此,参考电阻(12)上就有一个交流电压,在经第一差动放大器(2)放大,送到AD转换器进行模数转换。藉此,可对线路(5)分布过密之电路板做检测,经讯号源通入待测电路板(4)之线路(5),将感测电路板(11)贴近待测电路板(4)另一端,而可以简单清楚测得由第一差动放大器(2)送到AD转换信号V2,在经第二差动放大器(3)得到的AD转换信号V1,根据Z=1/2×∏×F×C,可以算出感测电路板与待测电路板之线路间的电容量,从而判断线路是否开路/短路,其中讯号测试运算过程如下:先可算出串联回路中的电流I=V2/RL,再通过公式算出ZC=V1÷I)结合上述电流I的公式,即ZC=V1×RL÷V2),其中RL为已知的直流电阻阻抗,然后根据公式ZC=1/2×∏×F×C即可得知电容量C=1/2×∏×F×Z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中逸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中逸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30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