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金属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44383.2 | 申请日: | 2008-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49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力;彭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肇庆市广盛铸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9/06 | 分类号: | B22C9/0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端仪 |
地址: | 526122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金属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铸造铸铁件的复合金属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铸铁件生产主要是采用砂型铸造。砂型铸造是采用砂成型的方法进行铁水浇注成型得到铸件,采用此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铸铁件在砂型中的冷却速度慢,铸件只可形成一定形式的石墨形态,一般易形成粗大的石墨形态。如需细小的石墨形态,一般要采用金属型模具,原因是由于金属型模具冷却速度快,易形成细小石墨形态。在铸铁件金属型铸造中,一般采用铁基模具铸造的方法,近年来发展到有用铜合金模具的金型铸造方法。
以上铸造方法中,其中砂铸劳动强度大、噪声大,产生的粉尘、废砂、废气不但污染环境且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同时铸件质量低、机加工余量大,材料利用率低、效率低、能耗大。而铁基金属型在使用过程中因其巨大的温度梯度产生很大热应力,不但大大缩短金属型模具的使用寿命,而且影响铸件质量,同时生产效率也不高。近年来国内开展研究铸铁件铜合金型铸造的有关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在浇注过程中温度损失大,不得不提高浇注温度,模具寿命不长等问题,其原因是由于金型模具中浇注道2,3,4与模具金属本体为一整体(如图1、2所示),由同一金属材料制成,热传导率高,当铁水浇入浇注道后,浇注道的内壁很快吸收了铁水中的大量热量,并且很快传导给金型模具整体,热量被冷却水及空气扩散掉,从而让真正流入型腔中的铁水温度较预期的低,因此这时不得不提高浇注口1处的铁水温度(即提高了熔化高温所需电耗),浪费能源,同时造成原材料烧损增大;由于金属模易散热,浇注时不仅型腔5温度与预期不一致,浇注口1的温度控制也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浇注道2,3通道较长,当铁水由浇注口1流到型腔5过程中,铁水经过浇注道2,3时形成较大的高度差,从而对浇道底部6形成较大的冲击势能,而且由于对模具温差往复影响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金型模具寿命下降。概括而言,在金属型铸造过程中,最常见的是由于浇注系统(局部)损坏而造成整体模具报废,尤其是对于价格昂贵的金型模具来说,造成较大的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金属型模具,其可在原金型模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及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复合金属型模具,包括设有浇注道的金属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本体的浇注道内壁覆盖有耐高温层,形成复合结构。
所述的金属本体为铁本体、铁合金本体、铜本体或铜合金本体。
所述的耐高温层为热传导率比金属本体小的非金属层或金属层。
所述的耐高温层为陶瓷层。
所述的耐高温层通过镶嵌、喷涂或涂抹于金属本体的浇注道内壁形成复合结构。
所述浇注道中的直浇注道和横浇注道覆盖有耐高温层。
所述浇注道中的直浇注道、横浇注道和内浇注道的浇注比为:F直∶F横∶F内=1.0∶1.2~1.7∶1.5~2.7。
所述金属本体分为动模和定模,动模和定模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冷却水道。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采用具有复合结构的浇注道,可保持生产线原有生产模式改造不大的前提下进行生产,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铸造,可大大节约能源,延长模具使用寿命3倍以上,所得铸铁件力学性能高、质量均匀稳定,工序流程短、辅助设备少、占地少、效率高,采用本实用新型以二台单工位金属型铸机双班生产,年产铸铁件可达150~180万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部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复合金属型模具,包括设有浇注道的金属本体23,金属本体23分为动模8和定模7。金属本体23设有直浇注道12、横浇注道13、内浇注道21和型腔22,较好的,其浇注比(浇注道横截面积之比)为F直∶F横∶F内=1.0∶1.2~1.7∶1.5~2.7。
金属本体23的浇注道内壁覆盖有耐高温层24,形成复合结构。所述的金属本体23可以为铁本体、铁合金本体、铜本体或铜合金本体。所述的耐高温层24为热传导率比金属本体23小的非金属层或金属层。最好的,耐高温层24为陶瓷层。该耐高温层24镶嵌、喷涂或涂抹于金属本体23的浇注道内壁。较好的,耐高温层24至少应覆盖于对铸液影响较大的直浇注道12和横浇注道13内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肇庆市广盛铸业有限公司,未经肇庆市广盛铸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43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