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气式喷雾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4466.1 | 申请日: | 200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20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乔保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B9/04 | 分类号: | B05B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裘晖 |
地址: | 510275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气式 喷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雾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液气式喷雾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生产使用的常规式喷雾装置,如图1所示,经打气装置打气后,使壶体内的气压升高,压迫壶体内的液体,从而使液体经吸液管向上流动经过阀门,再经过喷嘴分散喷出(通过调节喷嘴,可以调节喷雾距离),喷出的液流与空气撞击后分散雾化。吸液管在壶体内只有一个开口,就是吸液口(图1中的a口),这样的结构存在两大缺陷:
1、在近程喷雾状态时,操作时喷雾距离特别短,约20cm。所以,需要贴近目标物进行喷雾,而且雾滴直径不够小,综合喷雾效果差;
2、在远程喷雾状态时,以水珠或液柱的形式喷出,基本上没有进行雾化,喷雾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喷雾效果好的液气式喷雾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液气式喷雾装置,包括壶体、打气筒、吸液管,壶体内装有液体,吸液管的一端伸进液体内,吸液管设置有阀门,吸液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喷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壶体内的液面上,吸液管设置有进气孔。
所述吸液管伸进液体内的一端有吸液口。
所述进气孔的直径小于吸液口的直径。
所述吸液口的直径为2~8mm。
所述进气孔的直径为0.1~1mm。
所述进气孔个数为1~4个。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液气式喷雾装置对现有的喷雾装置进行了原理上的革新和结构上的新设计,这种气液混合的吸液方式,有以下具体优点:
一、吸液管有吸液口和进气孔,打气筒打气后,形成了先压入液体后吸入气体的吸液系统,从而使液体在吸液管内进行一次与气体的混合,之后在喷嘴处再二次雾化(喷嘴处的雾化机理为:与空气碰撞雾化,与常规式相同),因此形成更小的雾滴直径,喷雾的雾化效果大大提高;
二、足够的喷雾射程,喷雾射程大大增加。
本液气式喷雾装置可应用于手提式喷壶,或者其它喷雾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常规式喷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气式喷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液气式喷雾装置与常规式喷雾装置的喷雾效果比较图。
图4是雾滴直径测量实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的液气式喷雾装置,包括壶体1、打气筒2、吸液管3,壶体1内装有液体4,吸液管3的一端伸进液体4内,吸液管3设置有阀门5,吸液管3的另一端设置有喷嘴6,吸液管3伸进液体4内的一端有吸液口7,吸液口7位于壶体1底部(吸液口7贴近壶体1底部,以能够将全部液体4吸尽为准),在壶体1内的液面40上,吸液管3设置有一个进气孔30(进气孔30在喷雾过程中始终处于上方的空气中)。吸液口7的直径为2~8mm(与吸液管3的直径相等或大约一致或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进气孔30的直径为0.1~1mm(保证其远小于吸液口7的直径)。
吸液管3有吸液口7和进气孔30,打气筒2(打气筒2的结构与常规式喷雾装置的打气筒相同,此处不再加以说明)打气后,在上方气体压力及液体4重力形成的压强下,液体4经吸液口7向上流,经直径很小的进气孔30时,由于吸液管3内液体4流动形成负压力以及气体本身的压力,就从进气孔30吸入气体混合到液流中,形成气液混合相,混合相经过阀门5,在喷嘴6处喷出与空气碰撞从而二次混合雾化,因此形成更小的雾滴直径,喷雾的雾化效果大大提高,同时喷雾射程大大增加。
图3是液气式喷雾装置与常规式喷雾装置的喷雾效果比较图,图中:
(1)为常规式喷雾装置在喷嘴6处进行近程喷雾时,喷雾距离非常短,而且雾化效果不理想,雾滴直径偏大;
(2)为常规式喷雾装置在喷嘴6处进行远程喷雾时,未雾化,以水柱或者水滴形式喷出,喷雾效果很差;
(3)为液气式喷雾装置在喷嘴6处进行喷雾时,雾滴非常小,雾滴直径较常规式喷雾装置近/远程模式都大大减小,雾化效果显著,而且射程大于常规式喷雾装置的近程喷雾距离。
进行如下试验:
以英雄牌纯蓝墨水稀释20倍,作为喷雾液,正前方以白色滤纸8(直径9cm,取其四分之一,即为扇形)作为雾滴接收靶标(1~6);
常规式喷雾装置近程喷雾时,测定其最大喷雾距离L,为使白色滤纸易于接受雾滴,喷嘴的高度与白色滤纸的高度一致,结果如表1的序号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44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