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植入式多参数程控人工心脏起搏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4576.8 | 申请日: | 200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10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温志浩;黄德群;吴锡坤;梁召云;许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N1/362 | 分类号: | A61N1/362;A61N1/37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63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入 参数 程控 人工心脏 起搏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指一种植入式多参数程控人工心脏起博器。
背景技术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很精巧的、可靠程度很高的,并能发送电脉冲刺激心脏,使激动不能或传导不好的心脏应激而起搏的医疗电子仪器。目前,人工心脏起搏器可以分为体外临时起搏型和植入式两种,前者主要用于提供急救性临时起搏,而后者主要是供长期性起搏治疗。
专利号为03274153.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该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虽能很好的满足体积小、质量轻、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却也存在以下缺点:(1)该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外壳采用的是钛板直接冲压而成,由于受到冲压技术的限制,使得该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外壳不能做到薄、轻、均匀的特点;同时由于该外壳为一个整体,在对该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进行装配、过程检测时也极为不方便;(2)该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通信线圈采用的是无骨架自粘线圈,在装配时容易损坏,会降低起搏器的成品率;(3)该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电极适配器采用的是单腔单极模式,工作时只能执行单一的治疗模式,不能满足现在多输出模式的需求。因此,该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不能很好的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病人更人性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体积更小、检测和安装更加方便,同时具有双极输出模式和多参数程控的植入式多参数程控人工心脏起搏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植入式多参数程控人工心脏起搏器,由信号发生器,以及固定在信号发生器顶部的电极适配器组成;所述的信号发生器由钛外壳、以及设置在钛外壳内部的通信线圈、电路板、电池及绝缘子构成,所述的电路板分别与电池及绝缘子相连,所述的绝缘子还与电极适配器相连,所述的钛外壳由两个相互对称的椭圆形半外壳焊接组成,所述的通信线圈通过线圈骨架固定在电路板上并与电路板相连。
所述的电极适配器与绝缘子的引线相连,并用环氧树脂灌封在钛外壳的顶部,固化形成单腔双电极导管模式的电极适配器接口。
为了减少钛外壳对人体的刺激,所述的钛外壳的棱边均设为光滑的大圆弧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钛外壳采用两半椭圆形设计,方便心脏起搏器的电路板、电池等安装及测试。
(2)本实用新型的钛外壳的主要棱边为光滑的大圆弧形,能减小钛外壳对人体的刺激;同时钛外壳经过玻璃珠喷砂处理,既增大了表面积,也增加了硅胶涂层的附着力。
(3)本实用新型的电极采用单腔双极模式,能够实现单双极输出模式的转换。
(4)本实用新型采用国产电路板,具有9参数体外无线程控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植入式多参数程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外壳采用两半椭圆形设计,由两个相互对称的椭圆形钛外壳1经激光焊接组成。为了减小钛外壳对人体的刺激,该两半椭圆形钛外壳1的主要棱边都制作成光滑的大圆弧形状。该钛外壳的表面经过玻璃珠喷砂处理,增大了表面积和粗糙度,有利于肌肉附着生长,同时也增加了硅胶涂层的附着力,有利于起搏器的生物相容性。为了减轻该心脏起搏器的重量,钛外壳1均是采用薄钛板冲压而成,在减小了体积的同时,还有利于心脏起搏器内部电路板、电池的安装及检测。
信号发生器是产生电脉冲的装置,包括通过线圈骨架5固定在电路板4上面的通信线圈2,以及固定在钛外壳内的电路板4、电池3及绝缘子7。电路板4采用国产元件、芯片组制造,能实现单双击起搏模式的转换,该电路板4与电池3相连,并由电池为电路板提供工作电流。绝缘子7与电路板4相连,并将信号输出到电极适配器6。通信线圈2固定于线圈骨架5内,线圈骨架固定于电路板上,从而达到增大通信线圈的固定性的目的。本心脏起搏器采用了国产的电路板4,能够实现9参数的体外无线程控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45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铣床、铣钻床动力传动机构
- 下一篇:导向捕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