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于视读的屏蔽门顶箱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45114.8 | 申请日: | 200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00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谭晓梅;赵军;胡振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5/10 | 分类号: | E06B5/10;B61B1/02;G09F19/22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毅萍;周端仪 |
地址: | 51003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于 屏蔽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领域,特别是一种便于视读的屏蔽门顶箱。
背景技术
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站台的屏蔽门顶箱中,其均采用了垂直面板2的设计,垂直面板2正面中的导向内容(包括字体和画面)角度始终与水平面呈垂直状态,但人的观察视线并非是水平的。一般的,地铁标准站台宽度设置在8~12m,乘客下到站台后距离屏蔽门的距离约为4.5m,而乘客等候列车的距离一般分布在1m~2m范围。
一般情况下,人仰视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成10°夹角时感觉最舒服;在同等距离的条件下,人视线与观察内容字体或画面成90°时,最清晰和舒服,角度越大,人观察起来就越难。据此,人的最佳直接视野可以近似地视作为一个以视线为中心线、顶角为30°(±15°)的圆锥体,则视线转向何处,这个圆锥体也随之转向该处。
在人最舒适的读取范围内读取信息,符合人机工程学标准,可减少乘客阅读时间,增加阅读舒适度。因此,为便于视读,标识的偏移距离应尽可能小,对位于最大观察距离的观察者,偏移角度不宜大于15°,如果无法满足该要求则应该加大标识的尺寸。同时,应尽可能使人视线与标识的观察角度接近90°,观察角度不应小于75°。
如图1所示,顶箱的垂直面板2为垂直于水平面设置,远距离观察,4.5m处,1.65m乘客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β为10°时,观察到距离门楣300mm高度的面板内容,此时视线与面板夹角为80°;近距离2m处,1.65m乘客同样观察距离门楣300mm高度的面板内容,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θ为22°,此时视线与面板夹角约为68°,由于小于75°,此时进行观察就比较困难了。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视读的屏蔽门顶箱,其设计更符合人体工学,提高阅读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于视读的屏蔽门顶箱,包括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板向正面倾斜设置。
所述面板的倾斜度为6°~15°。
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屏蔽门顶箱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设置倾斜的面板,使乘客观察导向内容时更为舒服和清晰,同时在同等观察条件下(同一视线),乘客对本实用新型的观察范围比垂直布置的面板要大,因此在观察相同范围的导向内容时,乘客头部的偏移角度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及本实用新型的分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便于视读的屏蔽门顶箱1,包括面板11,面板11正面标识有导向内容,包括字体或画面等。该面板11是由下而上的向正面倾斜设置的。较好的,面板11的倾斜度(α角)为6°~15°。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屏蔽门顶箱1的面板11向正面倾斜10°(α角)。
当进行远距离观察,4.5m处,1.65m乘客观察距离门楣300mm高度的顶箱面板内容,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β正好为10°,此时,乘客视线与面板正面成90°角,乘客观察导向内容最舒服和清晰。
当进行近距离2m处观察时,1.65m乘客观察距离门楣300mm高度的顶箱面板内容,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θ正好为22°左右(在乘客视线最舒服角度的直接视野范围10°±15°内),此时乘客视线与面板正面成78°角,由于仍大于75°,因此乘客观察时仍较为舒服。
在同等观察条件下(同一视线),使用本实用新型后的观察范围比使用现有的垂直面板的要大。在本实施例,面板11上的范围A-D为311mm,范围A-E为319mm,范围A-F为331mm,均大于垂直面板2中的范围B-C的长度300mm,观察范围分别扩大11mm,19mm,31mm。结果说明:距离越近观察扩大范围效果就越明显,而且观察相同范围时乘客头部的偏移角度减少,因此近距离观察本实用新型比观察现有垂直面板的感觉更舒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倾斜面板的设计更人性化,值得在城市轨道交通站台的屏蔽门推广和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未经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51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