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上进风燃气灶具燃烧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5806.2 | 申请日: | 2008-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72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汪华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华庆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2500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进 燃气灶具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具燃烧器,具体说是一种上进风燃气灶 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上进风燃气灶具燃烧器主要由炉头、中心火盖、外环火盖构 成,中心火盖与外环火盖直接设置在炉头内环火气道与外环火气道上, 炉头内环火气道与外环火气道分别通过引气管与燃气阀相连接。这种上 进风燃气灶具燃烧器由于内环火气道与外环气道直接设置在炉头上,所 以炉头的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另外,二次空气补给不畅,热负 荷小,燃烧效率低。在使用时,燃气灶具上的液体物质由灶面倾泄流进 灶体,从而引发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工艺简单、热荷负大、燃烧效率 高的上进风燃气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上进风燃气灶具燃烧器,包括带引射管的炉头、底盘、外环火 盖底座、外环火盖与中心火盖,它们依次以由下至上的顺序设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炉头与底盘配合形成燃气与空气第一次混合腔,外环火盖 底座与外环火盖配合形成燃气与空气第二次混合腔,底盘与外环火盖底 座之间设有二次空气补给槽,燃气与空气第一次混合腔与燃气与空气第 二次混合腔通过进气通道连通。
所述炉头外气道为逆时针旋转设置,外环火盖上的中环火槽为顺时 针旋转设置。
所述空气补给槽为五对。
所述进气通道为五对。
所述底盘上顶面为中间高向外倾斜的弧形五角造型面。
所述外环火盖底座与底盘通过螺丝连接,且连接后直接放置在炉头 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气灶具燃烧器内设有燃气与空气第一次混 合腔与燃气与空气第二次混合腔,两混合腔通过进气通道连通,底盘与 外环火盖底座之间设有二次空气补给槽。所以,燃烧器在使用时,气流 顺畅,燃烧所需的空气补给充分,全面进风,热负荷得到加大,燃烧效 率得到提高。底盘上顶面的弧形五角造型面,起到很好的加强、保洁作 用,即使液体物质由灶面倾泄也会经过该曲面流向承液盘,而不会流进 灶体。外火盖座与底盘由螺丝连接直接安放在炉头上,不需要螺丝等物 体固定,维修、清洁十分方便。各零部件分开生产,制造工艺简单。炉 头上部可以采用铜、铝结合,也可采用其它耐高温材料,节省生产成本, 达到好的外观与实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进风燃气灶具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事实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进风燃气灶具燃烧器主要由外环 火盖1、外环火盖底座2、底盘3、炉头4与中心火盖5组成。炉头4与 底盘3配合形成燃气与空气第一次混合腔,外环火盖底座2与外环火盖1 配合形成燃气与空气第二次混合腔,外环火盖底座2与底盘3的圆周上 分布有两两相对的五对通道,该通道为进气通道6,燃气与空气第一次混 合腔通过进气通道6与燃气与空气第二次混合腔相连通。外环火盖1上 设有外环火引火槽8、中环火槽9与外环火孔10,中环火槽9为顺时针 旋转设置。外环火盖底座2与底盘3通过螺丝连接,组成火盖底座总成, 火盖底座总成直接放置在炉头4上,外环火盖底座2与底盘3的配合侧 设有五对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补给槽。底盘3的中央设有中心火盖座, 中心火盖5与中心火盖座相配,中心火盖座外的底盘3的上顶面为中间 高向外倾斜的弧形五角造型面。炉头4的中央设有内环火气道13,炉头 外气道为逆时针旋转设置,内环火气道13与内环火引射管11相连,炉 头外气道与中环、外环火引射管12相连。在使用时,中环、外环火气路 为燃气由燃气阀门进入外环引射管12,经炉头4进入燃气与空气第一次 混合腔,由燃气与空气第一次混合腔进入五对进气通道6,由五对进气通 道6进入燃气与空气第二次混合腔,由第二次混合腔进入火孔、火槽分 散燃烧。中心火气路为燃气由燃气阀门进入内环火引射管11,经炉头通 气道13进入内环火燃气与空气混合腔14,由内环火燃气与空气混合腔进 入中心火盖火孔分散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华庆,未经汪华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58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