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机转轴连接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6223.1 | 申请日: | 200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18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郭东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东涛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F16C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机 转轴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手机转轴连接件。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翻盖手机的转轴连接件一般为三件胶粒(凸轮、凹轮和胶卡圈)与壳体、轴、弹簧组装的转轴,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名称为“手机转轴连接器”的实用新型(授权公告号为CN 2766488Y,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3月22日),其摘要内容如下:公开了属于手机部件范围的一种手机转轴连接器。其外壳为圆柱体,两边对称切出一平面,在圆柱体的空腔同放置有两个塑胶垫和弹簧组成的组件,中心轴穿过组件后,通过卡簧和外壳固定在一起。
上面的专利介绍了手机转轴连接件的一般结构,但是,当手机转轴的使用次数不断增加时,用于固定中心轴的卡簧容易松动,而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中心轴与外壳不断磨损,使得转轴的使用寿命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面所述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能延长手机转轴的使用寿命的手机转轴连接件。
为了解决上面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机转轴连接件,结构包括有柱体的外壳,外壳内具有空腔,置于空腔内的弹簧,置于空腔内且具有中孔的凹件,与凹件相配合且具有中孔的凸件,同时穿过外壳、弹簧、凹件与凸件的金属轴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机转轴连接件的结构还包括有销钉,所述的销钉穿过凸件上的第一销钉孔和金属轴芯尾部上的第二销钉孔。
外壳为两面扁平两面半圆完全对称的圆柱体金属腔壳,外壳底部正中开有一可通过金属轴芯的孔,口部为全开便于装入弹簧及凹件。
所述的手机转轴连接件还包括由尼龙材料制成的垫圈,所述的垫圈置于金属轴芯头与外壳之间。尼龙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耐磨,可有效减少金属轴芯与外壳之间的磨损。
所述的轴芯为钉头形,在轴芯尾部开有第二销钉孔,以便销针嵌入凸件和金属轴芯完成固位,保证转轴转动时不会使金属轴芯与整体分开转动,而失去转轴功能。
凸件与凹件均由POM材料制成,凸件和凹件的功能为设定转轴的角度、力度。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组装方便,采用销钉使得手机转轴连接件的各部件能很好地固定连接,不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导致松动。而且,通过增加的垫圈,具有减少金属轴芯与外壳之间的磨擦,减少外壳与金属轴芯头的磨损,增加转轴功能,延长了转轴的使用寿命,保证本实用新型产品具有优良独特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手机转轴连接件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手机转轴连接件的结构分解图。如图所示,手机转轴连接件具有外壳5、弹簧4、凹件3、凸件1、金属轴芯7、垫圈6和销钉2。其中,外壳5为两面扁平两面半圆完全对称的圆柱体金属腔壳,外壳底部正中开有一可通过金属轴芯的孔,口部为全开,便于装入弹簧4及凹件3;凹件3与凸件1相互配合;在凸件1上开设有第一销钉孔11;金属轴芯7穿过外壳5、弹簧4、凹件3和凸件1;在金属轴芯尾部开设有第二销钉孔71;销钉2穿过第一销钉孔11和第二销钉孔71,起固定作用。
手机转轴连接件装配时,将浸润过润滑油的垫圈6套入金属轴芯7,并放置于金属轴芯头72处,将金属轴芯7穿过外壳底部的孔,此时,垫圈6位于金属轴芯头72与外壳5之间,弹簧4和浸润过润滑油并配对后的凹件3与凸件1按顺序依次套于金属轴芯7上,对准凸件1上的第一销钉孔11和金属轴芯7的第二销钉孔71,植入销钉2,完成安装。
组装完成后,手机转轴连接件的寿命因垫圈的介入更加得到保障,销钉在轴芯和凸轮上的嵌入使手机转轴连接件的结构更加紧凑,稳固,钉头型轴芯不但使整个手机转轴连接件浑然一体,更达到良好的导体功能,减少手机故障率。
尽管本实用新型已作了详细说明并引证了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以按照上述说明而做出的各种方案、修改和改动,都应该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东涛,未经郭东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62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