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6341.2 | 申请日: | 200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40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新发 |
主分类号: | G03B17/14 | 分类号: | G03B17/14;G03B11/04;H02K33/18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志鸿;刘娟宜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字影像 拍摄 器用 滤光 切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应用该滤光片切换装置的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通常配设有光学摄像镜头、光学低通滤光片(Optical Low Pass Filter,以下简称OLPF)和电荷藕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以下简称CCD)。该滤光片切换装置用于控制具有不同滤光功能的滤光片插入或者退出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的照相光路中。
背景技术
大部分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都需要满足全天候二十四小时运作的要求。但由于白天与夜晚光线亮度明显不同,为提供摄影镜头所需的光线量,通常在日间或夜间会使用功能不同的两组滤光片。在白天,光线较强,容易使得摄影镜头拾取之光线量过高,致使拍摄的影像过亮,不清楚,此时使用的滤光片应当是能够去除肉眼无法见到的光线之能量,例如紫外线、红外线等,使摄影镜头获得较适当的光线及影像。但在夜间,原本光线能量就不足,此时使用的滤光片则不应当具有隔离不可见光的功能,反而得增加光线的穿透性,或是具有消除鬼影的效果。因此,全天候二十四小时运作的数字影像拍摄器,尤其是监视器等,其所使用的滤光片切换装置,通常会配设一个可以更换工作位置的单元,例如工位切换箱,以便在白天或夜间(或者光线阴暗的环境)能够自动切换其功能适当的滤光片。
目前,市售的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已经规格化或标准化,其滤光片切换装置仅能提供一个狭窄的空间,供厂商自行设计一组滤光片切换装置安装到该空间内。公知的滤光片切换装置,其结构通常分为两种。
其一是利用电动马达负责驱动,以齿轮等构件完成传动。这种机械驱动转换方式的缺点是体积过于庞大,且因空间受限,仅能安装输出功率较小的电动马达,因此滤光片移动时的速度较慢,容易使光学镜头拾取的影像在滤光片移动过程中产生模糊或黑影。
其二是以线圈缠绕滤光片组件,配合磁铁产生的磁力,达到切换滤光片的目的。这种电磁驱动转换方式的缺点是较为耗电,在低温下也容易出现故障,且此种方式不论滤光片是否处于切换或待机过程中,都要持续供给电能,致使耗电量较高。而在低温或者湿度较高时,构件间的阻力增大,线圈与磁铁所能产生的作用力将难于使滤光片移动。再者,经多次往复移动后,构成线圈的金属导线容易被拉断,造成切换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前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灵活小巧、运作稳定平滑、定位可靠的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
按照上述目的设计的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包括滑动单元和驱动单元。滑动单元由框体和固定于该框体外壁上的接合件构成。驱动单元包括一个连杆。该连杆纵向第一端同框体的接合件连接,其第二端固定有永久磁铁。永久磁铁插入具有铁磁性的外管中,并保持沿连杆纵向可以滑动的状态。
前述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其铁磁性外管一般采用镍管。
前述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可以在其镍管的外壁上缠绕至少一匝以上的导电线圈。该导电线圈的纵向平行于连杆纵向。
较好地,前述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其连杆纵向第一端为球状端头。在框体接合件对应于球状端头的部位设置有对接槽。连杆的纵向第一端同框体接合件之间的连接形式为球状端头扣接于对接槽中。球状端头在对接槽中处于可以滑动的状态。
较佳地,前述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其对接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连杆纵向。对接槽对应于球状端头的槽身之横向尺寸稍大于球状端头,对接槽的槽口宽度稍大于连杆介于球状端头之外的部分。
较优地,前述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其框体中固定有至少一块滤光片。
择优低,前述数字影像拍摄器用滤光片切换装置,其框体中固定有沿连杆纵向依次邻接并且其滤光特性存在差异的两块滤光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新发,未经陈新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63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