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鱼池过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7402.7 | 申请日: | 200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50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董降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降龙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C02F1/50;C02F1/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63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池 过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的过滤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鱼池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有几种:1、用分布池底的多孔管网收集鱼粪和杂质,其不足是需要设置大量的池底多孔网,成本高;2、用筛网进行分离鱼粪和杂质,其装置为一个孤单的筛网安装在排污口上,网孔的直径很小,一般为0.25mm,将鱼粪和杂质截留在排污口上,筛网堵塞后采用人工清洗筛网或更换,操作麻烦,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底;3、用滤布和人造棉过滤,需人力清洗,清晰麻烦,费工费力,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鱼池过滤装置,能有效收集鱼粪和杂质,明显改善水质,操作简单,能反冲清洗其中的过滤箱,免人工清洗,劳动强度小,并可对过滤的水进行消毒杀菌,可以通过过滤箱自动投药,使用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沉淀箱、沙滤箱、活性炭过滤箱、水泵,其特征在于沉淀箱为密封的箱体,分内外两个箱体,其内箱体设置在沉淀箱的中部,内箱体的壳体将沉淀箱分内外两个腔体,内箱体的上部连接有沉淀箱进水管,沉淀箱的进水管的进水口下方设置有一级阻水板和二级阻水板,二级阻水板设有阻水孔,二级阻水板的下方连接有载污器,内箱腔体内和外腔体分别设有阻水毛刷,内箱壁上设有孔连通沉淀箱的内外两腔体,孔两侧设有滤网,内腔体下部连通排污管,排污管上连接有内腔排污阀,外腔体下部连通排污管,排污管上连接有外腔排污阀,外腔体上部连通沉淀箱出水管,水泵的进水管与鱼池连接,水泵出水管经过三通将水分为两路,一路经过阀和进水管进入沉淀箱,另一路经过阀和管道进入三通,三通分两路,一路与沙滤箱的出水管连接,另一路经过阀与活性炭过滤箱进水口连接,活性炭过滤箱的出水管连通鱼池。
所述的沙滤箱为密封的箱体,分内外两个箱体,其内箱体设置在沙滤箱的中部,内箱壳体将沙滤箱分内外两个腔体,内箱壳体周边设有滤孔,内腔体设置过滤沙,过滤沙中部设有周边带孔的沙滤管,沙滤管的外侧和内箱体内侧壁上设置滤网,其滤网孔小于沙粒,沙滤管上端面与出水管弯头的下端面管心对齐,并留有4—7毫米的间隙,内箱体上部设有盖板,其盖板开有装沙口,沙滤箱的进水管连通沙滤箱的外腔体,沙滤箱出水管连通沙滤箱的内腔体的出水管弯头。
所述的活性碳过滤箱为密封的箱体,分内外两个箱体,其内箱体设置在活性碳过滤箱的中部,内箱壳体将活性碳过滤箱分内外两个腔体,内箱体周边设有滤孔,内腔体内设置活性碳,内腔体的上部的壳体上设置活性碳装料口,此口用螺纹与盖密封连接,活性碳过滤箱的外腔体内设有紫外线杀菌灯和自动撒药箱,活性碳过滤箱的进水管连通内腔体,活性碳过滤箱出水管连通外腔体,其出水管高度低于活性碳过滤箱进水管的高度,出水管并与鱼池连通。
所述的沙滤箱上端设有密封盖,密封盖与密封箱箱体上部的外侧之间设有密封胶垫,其间用螺钉紧固密封开口。
所述的活性炭过滤箱的自动投药箱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进水口与活性碳过滤箱的进水管连通,药箱出水管与活性碳过滤箱的外腔体连通。
所述的沉淀箱的内外箱腔体内分别设置一组阻水毛刷,每组有3—5个毛刷,每个阻水毛刷设置在毛刷固定柱上,外腔的阻水毛刷的柱两端固定在箱体的上下壳体内侧的固定座上,内腔体的阻水毛刷的柱两端分别固定在二级阻水板和沉淀箱的内腔底座上。
所述的载污器为一桶状,上端与二级阻水板连接,下端为开口,沉淀箱内箱体的孔两侧的滤网设置在载污器和内箱体的内侧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反冲免除人工清洗,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有效过滤收集鱼粪和杂质,提高了过滤质量,过滤与紫外线、投药消毒为一体,可有效消毒、防病,三个过滤箱可根据不同的连接管路设置在鱼池外的不同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方内外箱体已剖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淀箱正前方的内外箱体剖开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沙滤箱的正前方内外箱体的剖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活性炭过滤箱正前方内外箱体剖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降龙,未经董降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74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偏振转换器及偏振转换方法
- 下一篇:油气分离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