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红光之闪光灯管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47587.1 | 申请日: | 2008-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95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姚利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利坤 |
主分类号: | H01J61/04 | 分类号: | H01J61/04;H01J61/10;H01J61/16;F21S10/06;F21V2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511广东省东莞市企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光 闪光 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警示灯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警示灯用之可发红光的闪光灯管。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警示灯广泛应用于航标灯、警车用警报灯、路障灯等各种场所,警示灯通常都发出红光,这是由于红光的波长较长,它的穿透性也比较强,能穿过细小的微粒,像雨点、雾、灰尘等。传统警示灯的结构包括有灯罩和设置于灯罩内的闪光灯管,利用充入有氙气或氪气的闪光灯管发出白光,再透过红色的滤光灯罩来改变灯光的颜色,发出所需要之红光,以实现警示的作用。然而此种警示灯所存在之不足之处在于,所发出的红光完全依赖于外部之红色滤光灯罩,不但灯罩的阻隔会降低灯光的闪光亮度,而且灯罩易老化,其滤光功能也会随时光的流逝而减弱,以至影响警示灯的穿透力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之缺陷,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红光之闪光灯管,其直接由闪光灯管发出具有较强之穿透力的红光,摆脱对外部灯罩的依赖,从而获得更佳之闪光亮度和工作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发红光之闪光灯管,包括有空心玻璃管壳,该玻璃管壳内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阴极和阳极,该阴极和阳极分别通过导电脚接通直流电源,该管壳内通入有高纯度氖气,且阳极和阴极与氖气充分接触,在玻璃管壳外壁设置有触发极,该触发极由另一导电脚接通脉冲高压电源。
进一步而言,所述触发极可以为涂覆于玻璃管壳外壁的导电膜或导电胶。以及触发极还可为缠绕于玻璃管壳外壁的导电细丝。
本实用新型与现用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于玻璃管壳内充入氖气,藉由通入玻璃管壳外部之触发极的脉冲高压电促使氖气电离而发出闪烁效果的红光,藉而实现直接由闪光灯管发出红光,省去了传统之警示灯的外部红色滤光灯罩,不但使产品之结构更简单化,而且没有了灯罩的阻隔,不受灯罩之过滤品质和使用寿命的限制,具有更佳之闪光亮度和使用寿命,进而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结构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玻璃管壳 11、容置空腔
20、金属阳极 21、第一导电脚
30、金属阴极 31、第二导电脚
40、触发极 41、第三导电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空心玻璃管壳10,该玻璃管壳10的容置空腔11内充入有高纯度氖气,玻璃管壳10内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金属阳极20和金属阴极30,该金属阳极20和金属阴极30与氖气充分接触,玻璃管壳10外壁上设置有触发极40,且该触发极40藉由阳极端延伸至阴极端。其中,该触发极40可以为涂覆于玻璃管壳10外壁的导电膜或导电胶,以及缠绕于玻璃管壳10外壁的导电细丝等,不以为限。
工作时,分别于金属阳极20和金属阴极30两端的第一导电脚21、第二导电脚31通入直流电源,于触发极40端的第三导电脚41通入一万伏左右的脉冲高压电源,该脉冲高压电促使管内的氖气产生间歇性电离,电离时导致金属阳极20和金属阴极30导通,而引入金属阳极20和金属阴极30两端的直流电压,进而促使玻璃管壳10内的氖气产生弧光放电,发出间歇式闪烁的光源,该光源为波长为0.62~0.76μm的红光。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于,于玻璃管壳10内充入氖气,藉由通入玻璃管壳10外部之触发极40的脉冲高压电促使氖气电离而发出闪烁效果的红光,藉而实现直接由闪光灯管发出红光,省去了传统之警示灯的外部红色滤光灯罩,不但使产品之结构更简单化,而且没有了灯罩的阻隔,不受灯罩之过滤品质和使用寿命的限制,具有更佳之闪光亮度和使用寿命,进而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发红光之闪光灯管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利坤,未经姚利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75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