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47979.8 | 申请日: | 200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13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董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1/34;A61M1/38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志鸿 |
地址: | 519080广东省珠海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使用 血液 灌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液净化用医疗器械,特别是可用来清除人类血液中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采用树脂材料制备的一次性使用的血液灌流器。
背景技术
血液灌流是血液净化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到体外,与固态的吸附剂接触,以吸附的方式清除某些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达到净化血液的治疗目的。血液灌流基本流程见图1所示。
经人体动脉端K1引出的血液,在体外循环动力装置K2的作用下,沿着两段串接的血液管路K71、K72进入捕气装置K3进行血液内气体的捕捉并通过排气管K81排除气体。除气后的血液沿着血液管路K73进入净化组合单元K4,通过净化处理,血液中直径较大的中分子或者大分子毒素被清除。净化后的血液沿血液管路K74到达捕气装置K5进行血液内气体的二次捕捉并通过排气管K82排除气体,最后,净化完毕并充分除气后的血液沿着血液管路K75,经人体静脉端K6回输到人体静脉血管内。
上述净化组合单元K4,由于其在治疗过程中与人体血液直接接触,因此,它在储存、运输期间,以及具体应用于治疗时,必须保证回灌到人体内的血液的洁净程度和同外部环境之间的隔离性。也就是说,在产品出厂后至应用于治疗的期间内,净化组合单元K4不能给外部污染物侵入其内部工作室留下可乘的漏洞。这就要求净化组合单元K4,尤其是其核心部件血液灌流器,应当具有良好的密封特性,以避免其灌流器工作室内的吸附剂受到其他杂质的污染,进而影响血液净化效果。
再者,当前应用的血液灌流器通常以医用聚碳酸酯为原材料采用注塑方式生产。这样,注塑得到的灌流器在其不同部件的连接部位,常常是需要重点考虑予以提高密封特性的对象,但由于这些部件在储存、运输期间会出现后续形变的问题,使灌流器的密封特性出现下滑。
最后,采用注塑方式生产灌流器时,其各部件的构造复杂程度往往导致产品的密封效果不良,次品率居高不下,且加工困难。从零部件的构造角度考虑简化各部件之间结构的复杂性,不失为可取的技术构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血液灌流器。该灌流器可有效地降低其生产流程的复杂性,简化其生产模具的结构,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减少其生产成本。
按照上述目的设计的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包括吸附柱。吸附柱具有中空的过滤室。过滤室对应于吸附柱轴向的两端部呈现为开放口。吸附柱轴向的两端部上通过螺纹对接形式分别固定有锁紧螺母。锁紧螺母沿吸附柱轴向一端的端壁径向中央位置设置有贯穿该端壁的过渡孔。开放口由可拆卸的端盖封闭。端盖位于锁紧螺母和过滤室之间。端盖对应于过渡孔的部位设置有贯穿端盖并连通过滤室和外部环境的血嘴。
通常,前述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其过渡孔的轴向横截面呈圆形。
择优地,前述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其血嘴沿着吸附柱轴向朝外延伸出一段用于同外部输液管连接的对接柱。
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考虑到其构件的构造复杂程度往往是导致产品的密封效果不良、次品率居高不下和加工困难的重要原因,通过在锁紧螺母上设置过渡孔,以可拆卸的端盖封闭开放口,以及在端盖对应于过渡孔的部位设置血嘴的方式,可以把用来生产灌流器各构件的模具的结构复杂程度最大程度地予以降低,这样有利于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优良率,附带地改善产品的密封特性。
图面说明
图1目前血液灌流基本治疗流程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透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结构分解透视图一。
图4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结构分解透视图二。
图5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之盖帽结构分解透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之盖帽剖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之盖帽和端壁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之锁紧螺母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79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