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镀漂洗废水处理回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8546.4 | 申请日: | 200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01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燕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威迪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44;C02F1/42;C02F103/1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925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镀 漂洗 废水处理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镀废水处理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电镀漂洗废水处理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电镀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业,其产品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同时电镀行业也是当今我国三大污染工业之一,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镍、铬等重金属废水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的同时造成子大量贵重金属资源的流失。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电镀企业已达到2万多家,其每年向环境排放的废水多达4亿吨。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宏观政策的推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贵生金属价格的直线上升,因此,电镀企业寻求一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来实现电镀废水以及贵重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目前,虽然出现了一些可以实现电镀废水和贵生金属回收利用的设备,然而,这些设备多采用化学药剂的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处理回收流程复杂,处理成本高,以及漂洗液的用水量难以准确控制,导致生产成本升高,使得本来稀缺的水资源更加紧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陷,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镀漂洗废水处理回收系统,其采用膜分离技术与离子交换技术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以获得更佳的电镀废水和贵重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电镀漂洗废水处理回收系统,包括电镀槽和漂洗槽,还包括高压泵、离子交换装置和膜分离装置,该离子交换装置的输入口连接于漂洗槽的输出口,离子交换装置的输出口连接膜分离装置的输入口,膜分离装置的浓缩液输出口连接电镀槽的输入口,膜分离装置的纯水输出口连接漂洗槽的输入口,高压泵设置于漂洗槽与离子交换装置之间,由该漂洗槽、高压泵、离子交换装置和膜分离装置组合形成一可对漂洗水进行回收利用的闭路循环处理系统。
所述漂洗槽由将工件进行分级漂洗的多个子槽组成,各子槽之间设置有连通彼此的输水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用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一、闭路循环、水资源浪费少,其充分利用膜分离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并将膜分离装置、离子分离装置与漂洗槽组合形成一闭路循环系统,在整个循环系统中,没有其他物质进入,也没用物质损失,达到物料平衡,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二、可持续、更环保,膜分离技术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水处理技术”,其直接将漂洗废水进行分离浓缩,一方面分离出浓缩液可直接回收用作生产用原料,不经任何化学处理,另一方面分离出的透过液具有水质稳定并高于电镀行业的工艺用水要求的特点,可直回用于电镀生产,构建了一种基于资源回收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环保新模式。
三、成本低、更经济,其与传统化学处理方法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之废水处理过程中只需要少量添加化学药剂,并通过对重金属和水等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可以大大降低电镀企业生产成本以及环保设施的资金投入。
四、两种技术相结合,水处理效果更佳,本实用新型将离子交换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结合利用,离子交换技术作为膜分离技术的前处理,可有效去除水中的金属物质,降低水的硬度,减轻膜分离的负担,提升膜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电镀槽 21、第一漂洗子槽
22、第二漂洗子槽 23、第三漂洗子槽
30、高压泵 40、离子交换装置
50、膜分离装置 60、工件
71、输出水管 72、输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显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电镀槽10、第一漂洗子槽21、第二漂洗子槽22、第三漂洗子槽23、高压泵30、离子交换装置40、膜分离装置50及需要被电镀的工件60。该工件首先经由电镀槽10电镀后,再依次置入第一漂洗子槽21、第二漂洗子槽22和第三漂洗子槽23进行三次分级漂洗,最终获得经电镀的工件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威迪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威迪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85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