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加热挥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50454.X | 申请日: | 200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35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颜发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赛特奥日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9/03 | 分类号: | A61L9/03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汉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田子荣 |
地址: | 528414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挥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挥发性物质的挥发器,尤其是一种电加热挥发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加热挥发器由加热装置和一个装有挥发性物质的容器组成,插在家用电器插座上,利用加热装置的发热元件来加热容器内的芯棒,使挥发性物质挥发,由于只有一种挥发性物质,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产品只能够提供一种功能效果,如果要更换另外一种挥发性物质,则需要将该容器取出,再更换新的容器,而且现有产品也不能控制挥发性物质的蒸发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加热挥发器,其可以蒸发两种或多种挥发性物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加热挥发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至少两个盛装挥发性物质的容器,及用于加热挥发性物质的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解决了现有产品只能蒸发一种挥发性物质的问题,实现了在一个装置里同时蒸发二种或多种挥发性物质。2)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容器中盛放相同的挥发性物质,这适用于较大的空间,使用一个电加热挥发器就可以较快地蒸发较多的挥发性物质。
上述各容器内放置吸液芯,吸液芯末端伸出容器,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发热元件及可容纳吸液芯末端的通道,至少一个发热元件靠近所述通道。其优点是确保加热装置由发热元件直接加热,温度辐射到吸液芯通道,将热量损失降低到最小。
上述电加热挥发器还包括用于控制发热元件的控制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可以设置成手动开关,也可设计成程序控制器。其优点是:1)无论开关或程序控制器均可以用来单独打开或关闭各发热元件,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控制挥发器蒸发某种挥发性物质,操作灵活、使用方便、功能性更强。2)控制装置可用来控制所述发热元件的工作时间从而控制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
上述发热元件包括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二发热元件,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位于第一发热元件与第二发热元件中间并间隔一段距离。
当本实用新型使用多个通道与多个发热元件时,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如下:
通道与发热元件在加热装置上呈间隔排列,通道与靠近该通道的发热元件构成加热单元,各加热单元之间设有隔热带。其优点是打开或关闭发热元件时各加热单元之间不会发生交叉加热,尤其是通道区域。并且保证通道有合理的热传导率,使得两种或多种挥发性物质可以获得最优的蒸发效果。
上述发热元件是电阻元件。其优点是电阻元件根据不同的挥发性物质采取不同电阻值,从而为不同的挥发性物质提供不同的加热能力
上述电阻元件是固定电阻或热敏电阻PTC。其优点是1)保证加热装置的合理加热,占用空间小,使本实用新型设计更紧凑。2)当同时使用一到两个或更多的小容量的容器时,整个电加热挥发器尺寸较小。由于减少了材料和组成的费用,整个装置制造简单并且成本降低。
上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两者通过锁紧单元或夹紧单元连接,壳体上开有透气窗口供蒸汽逸出到外界。
上述的各容器装载不同成份的挥发性物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1和图2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装配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7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沿图9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装配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加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进一步公开、目的、优点,所给出的这些附图和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赛特奥日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赛特奥日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04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