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51831.1 | 申请日: | 2008-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42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向薇佳;杨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38 | 分类号: | H04B1/38;H04M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贤卿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终端,它的子机要么放到口袋里或者包里,要么夹在衣服或者带子上,如此必然使随身携带的物品增多,容易遗忘在某处或者遗失或者被盗,为用户使用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解决其子机携带不便、容易丢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有与之相配的子机,所述移动终端本体上开设有容纳所述子机的凹槽。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在移动终端本体上设置凹槽,子机可以放置在所述凹槽中,使得子机更容易携带,也减少了遗失、被盗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子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凹槽在移动终端本体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子机放置在移动终端本体的凹槽中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凹槽设置充电接口和通信接口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子机和充电接口以及通信接口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介绍:
图1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移动终端10和与之相配的子机20,所述移动终端10和子机20可通过无线方式相连接,无线连接方式可以为蓝牙,红外,WIFI等,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移动终端10具有容纳子机20的凹槽30;
优选的,移动终端10还设有将凹槽30盖住的盖子40;
凹槽30为开设于移动终端10本体内与子机20相适配的空心腔体,如图2所示,凹槽30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10的任何合适位置,如移动终端10本体的上端/下端、两侧以及中间等等,可由制造厂商自由决定。
优选的,凹槽30的形状与子机20的形状相匹配,比如子机20为立方体形状,那么凹槽30也为立方体状,当然它们的形状也可以不匹配,可以由制造厂商自由选择。
当子机20和凹槽30都是圆柱形时,子机20和凹槽30上可以都设置螺纹,可以将子机20像拧螺丝一样拧到凹槽30中。
优选的,凹槽30中设有固定子机20的固定装置,如卡扣等,便于固定子机20。
此外,子机20可以和移动终端10的电池使用同一个凹槽或盖子,移动终端10无需另外开设专门存放子机20的凹槽。
通过凹槽30的设置,子机20可以放置在凹槽30中,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子机20可以防止子机20掉落,通过盖子40将子机20封闭在凹槽30中,更方便用户携带,图3即为子机20放置在移动终端10的凹槽30中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优选的,凹槽30内设有为子机20进行充电/从子机获取电源的充电接口301;
优选的,凹槽30内设有和子机20进行有线数据传输的通信接口302;
优选的,凹槽30内同时设有充电接口301和通信接口302,它们可以为同一个接口,如USB接口等。充电接口301和通信接口302在凹槽30中设置位置并不限于图中的方式,可以设置在凹槽30中任何合适的位置。
在实际使用中,如图5所示,将子机20放置在凹槽30中,充电接口301的充电脚与子机20的充电接脚对接,便可以使用移动终端10内部的电池对子机20中自带的电池进行充电,或者也可以使用子机20内部的电池为移动终端10充电,这样当移动终端10或者子机20没电时,其中一方可以通过充电接口301为对方充电。优选的,当移动终端10连接充电器进行充电时,也可以为子机20中自带的电池进行充电,这样移动终端10和子机20就可以共用一个充电器进行充电,就省去了为它们各配一个充电器的麻烦。同样,优选的,移动终端10还可以设置一个转换开关,使得移动终端10没有使用充电器充电时,使用移动终端10的电池为子机20充电;而移动终端10使用充电器充电时,则停止使用移动终端10的电池为子机20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18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