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配电网综合节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54378.X | 申请日: | 200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62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罗安;彭双剑;方璐;赵伟;徐先勇;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01 | 分类号: | H02J3/01;H02J3/18;H02J13/00;G06F17/00;G06F17/5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 强 |
地址: | 41008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电网 综合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气节能,特别涉及配电网综合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和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在输配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电网电能质量,降低了线路损耗,起到了电气节能的作用。但由于单一节能设备只具备某一方面的节能职能,如静止补偿器,主要用于无功补偿,减少无功电流在电网中的流动,不能满足对全方面电气节能的需要。
纵观配电网节能技术,存在有以下不足:1、整个配电网缺乏全局的规划与管理手段,能量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全方位、多方面”的综合节能降耗。配电网的节能设备还是单一运行的,形成“孤岛”林立的局面,信息比较分散,集成度不高,不便于高层管理和控制。2、单一独立节点节能设备之间相互影响,一旦局部调节过度或不足会造成临近线路的故障,形成“要害区域”。例如:某节点应用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来提高功率因数,减小电能的损耗;同时应用谐波抑制装置来降低该节点谐波含量,减小谐波损耗;但没考虑到SVC本身产生的谐波的特点以及对谐波抑制装置的影响,引起设备之间以及设备与电网之间发生谐振,进而造成临近线路的故障,形成“要害区域”。3、节能设备的独立控制容易导致设备调节过于频繁,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维护成本增加。
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工业以太网的广泛应用,为配电网综合节能网络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配电网综合节能技术不足的难题,本实用新型旨在结合工业以太网技术,提供一种配电网综合节能系统,实现配电网“全方位、多方面”的综合节能降耗和电能管理。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配电网综合节能系统,包括节能装置和集成管理系统,所述节能装置经光纤与网络转换设备连接,网络转换设备通过工业以太网与集成管理系统连接,所述节能装置包括高低压侧节能装备。
所述高压侧节能装备包括:大功率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HAPF、高压静止无功补偿器SVC、HAPF与SVC联合系统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低压侧节能装备包括:智能型户内外无功补偿器IVC、配电网静止同步补偿器DSTATCOM、DSTATCOM和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联合系统和有源电力滤波器APF。
所述HAPF与SVC联合系统为一种由大功率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HAPF与高压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并联在同一公共连接点上构成的节能装备。
所述DSTATCOM和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联合系统为一种由一台配电网静止同步补偿器DSTATCOM与多个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并联在同一公共连接点上构成的节能装备。
所述集成管理系统包括:两台相互热备的通讯服务器、操作员站、工程师站、综合管理站、图象监控系统、模拟屏、操作票专家系统、外部服务器、GPS授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全局电气节能思路,结合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配电网综合节能系统,解决了现有单一节能设备的局限性和各节能设备之间在调节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既提高了电气节能效率,又提高了配电网的平均功率因数。光纤通信的采用提高了信息传输速率,还起到了电气隔离的作用,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和准确性。工业以太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为实现配电网综合节能和能量管理提供了信息保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总体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简单应用总体框图。配电网综合节能系统,包括节能装置和集成管理系统,所述节能装置经光纤与网络转换设备连接,网络转换设备通过工业以太网与集成管理系统连接,所述节能装置包括高低压侧节能装备。集成管理节能系统集成了五个功能模块,且模块之间可以相互进行信息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43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