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提升手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6979.4 | 申请日: | 200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00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孙勇;李万荔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D1/12 | 分类号: | B66D1/12;B66D1/48;B66C1/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提升 手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控制领域,涉及一种环链电动葫芦的提升控制器,尤其是能识别施加于手柄上竖直方向力的大小及方向,从而控制电动机输出对应的转速大小及方向的智能提升手柄。
背景技术
目前,环链电动葫芦的手持式控制器主要为按钮形式。在电动葫芦进行调速的过程中,主要由工人选择相应的按钮来实现功能。当电动葫芦吊起货物及移动货物的过程中,工人必须带着有长长一捆线的手持控制器随货物的移动而走动,同时,货物悬吊在工人头顶,这样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提升手柄,该手柄不仅能够识别施加于其上竖直力的方向以及感知力的大小从而控制电动机输出相应的方向及转速,而且提高了人机交互性,同时提高安全性及劳动生产率,克服了电动葫芦在提升过程中,缺少对工人在竖直方向上操作力感知的不足。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智能提升手柄,其包括中心轴、弹性合金管、应变装置,弹性合金管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用来感知施加于手柄上的竖直力的应变装置,中心轴套入该弹性合金管中;该应变装置与电量转换装置相连,该电量转换装置与电动机的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该应变装置是箔式应变片。
该中心轴下端设有薄螺母及在弹性合金管下方的内套件,中心轴上端在弹性合金管的上方套有金属垫片,并通过螺栓将其固定。
弹性合金管外部套有手柄外套及弹性合金管外套。
中心轴设置在套管与吊钩之间,其上端与套管相连,下端与吊钩相接。
中心轴上薄螺母上方套有内套件;吊钩上设有外套件,中心轴与吊钩之间通过内、外套件上的螺纹向连接固定。
该箔式应变片以相邻两片之间互相垂直的方式连接。
该箔式应变片为4片。
具体地,在环链电动葫芦链条末端的套管与吊钩之间加入智能提升手柄。该手柄由中心轴、弹性合金管、内套件、外套件与箔式应变片组成,并在弹性合金管外部加装橡胶外套防尘。在弹性合金管上端的外表面粘贴箔式应变片,用来感知施加于手柄上的竖直力。当工人需要在竖直方向吊起或放落物件时,可手持智能手柄做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粘贴于弹性合金管上的应变片将施加于手柄上力的大小及方向转换成相应电量值,由于此时模拟信号微弱,故接入A/D转换器件,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送入电动机的控制器中,达到控制电动机输出相应转速大小及方向的目的。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工人施加在智能手柄上力的大小及方向,控制电动葫芦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及提升货物的速度大小,提高运输货物的安全性,同时智能手柄采用力传感器,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弹性合金管(上端)上应变片的粘贴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智能提升手柄,如图1所示,其中心轴7下端与薄螺母9拧紧,从中心轴7上端依次套入内套件10、弹性合金管6、金属垫片4,弹性合金管6空套在中心轴7上,其上端顶住金属垫片4,下端顶住内套件10。同时,在弹性合金管6外部套入手柄外套8及弹性合金管外套5,然后,将螺母3拧紧在中心轴7上端,并装入套管1中;在外套件11中放入吊钩12;最后将内套件10拧入装有吊钩的外套件11中,即中心轴7与吊钩12之间采用内套件10、外套件11的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智能提升手柄上设有应变装置以感应使用者施加在智能提升手柄上向上或向下的竖直力达到对吊起或放下物体的控制,该应变装置采用4片箔式应变片来实现,为了提高感应的精确度也可以适当增加应变片的数量。如图2所示,R1、R2、R3、R4分别为箔式应变片13,它们以相邻应变片互相垂直的形式粘贴在弹性合金管6上端的外表面,组成微型力传感器。全桥连接的应变片由于形变输出的模拟量信号微弱,因而接入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经转换形成数字量信号后接入电动机的控制器中,进而控制电动机转速及运动方向。
在工人搬运货物时,该手柄不仅能够识别施加于其上的竖直力的方向,而且能够感知力的大小,从而控制电机输出相应的方向及转速。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对于本实用新型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69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