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鱼类仔鱼藏匿室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7011.3 | 申请日: | 2008-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49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冯广朋;章龙珍;庄平;刘鉴毅;石小涛;沈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地址: | 2000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类 仔鱼 藏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的鱼类仔鱼藏匿室。
背景技术
鱼类的行为是进化的产物,鱼类在身体结构、生理和行为上存在着极大的多样性,而这些多样性正是长期的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鱼类与其它动物一样,其行为策略主要是解决以下的基本生存问题:寻找和获得适当的食物;逃避敌害,生殖繁衍。鱼类行为的进化就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上述目的。鱼类是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的行为主要是本能、非条件反射和趋性行为。趋性行为主要包括趋光性、趋流性、藏匿性、洄游性等行为。鱼类的藏匿性是其逃避敌害的方法之一,是其生存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钻入藏匿处隐蔽起来,就不易被敌害鱼类发现而遭捕食。比如对中华鲟早期发育阶段藏匿行为的研究发现,中华鲟仔鱼在第一阶段的短期洄游结束以后,便迅速地寻找藏匿处,并在洞中呆一段时期。具体表现为:在第7日龄开始有少量中华鲟仔鱼开始钻洞,平均为15%。第8日龄达到高峰,维持在80%~100%,平均达90%。第9日龄平均为90%。第10日龄后缓慢下降,平均值降为80%,第11日龄下降至50%。第12、13、14日龄仔鱼下降到40%,第15日龄下降到30%,第16、17日龄时藏匿率继续下降,到17日龄几乎全部不藏匿了。
因此对于这些仔鱼阶段具有藏匿行为的鱼类,在仔鱼孵出后为其提供藏匿室,使其能快速进入洞穴中,可避免仔鱼到处游动消耗能量去寻找藏匿处,有助于提高鱼类育苗过程中的苗种成活率。而且通过对其藏匿性的研究,统计每日仔鱼的藏匿率,能更好地阐明仔鱼的藏匿行为,对于仔鱼的研究及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鱼类仔鱼藏匿室,用于研究统计仔鱼的藏匿行为,以及在养殖过程中为仔鱼提供合适的隐蔽躲藏的洞穴,有利于提高鱼类育苗过程中的苗种成活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鱼类仔鱼藏匿室由藏匿块、盖板、抓手及孔塞组成,其特征是藏匿块成长方体状,藏匿块上有多种不同大小直径的圆形洞穴;盖板粘在长方体藏匿块上面,盖板的长度和宽度都分别大于长方体藏匿块的长度和宽度;抓手粘在盖板上;孔塞的数量和直径大小对应于长方体藏匿块上的各个洞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一个长方体藏匿块上有各种大小直径的洞穴,以便各种仔鱼选择不同大小的洞穴进行藏匿;每个洞穴可用孔塞塞住,可对不同大小直径的洞穴进行统计研究;长方体藏匿块顶部粘有盖板,起到遮光和防污的双重作用;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造价低,可为仔鱼藏匿行为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工具。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的是鱼类仔鱼藏匿室的示意图;
图2.鱼类仔鱼藏匿室的正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鱼类仔鱼藏匿室由藏匿块3、盖板1、抓手2及孔塞5组成,藏匿块3成长方体状,藏匿块3由塑料做成,长宽高分别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长方体藏匿块3上有各种不同大小直径的圆形洞穴4,洞穴4直径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以便仔鱼进入这些洞穴4中藏匿;盖板1粘在长方体藏匿块3上面,盖板1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60厘米和55厘米,分别大于长方体藏匿块3的长度和宽度,这样起到遮光和防污的作用,因为仔鱼藏匿于洞穴中时,一般需要光线较弱的环境,另外水中不断下沉的颗粒可被盖板1挡住,以免这些脏物进入洞穴中,可预防仔鱼生病;抓手2粘在盖板1上,有利于养殖人员取出和放入鱼类仔鱼藏匿室;孔塞5用橡胶制成,成圆柱状,前部略小,后部略大,其中部的直径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数量和直径大小对应于长方体藏匿块3上的各个圆形洞穴,可用孔塞5将长方体藏匿块3上的各个洞穴4塞住。当鱼类的受精卵在水体中快孵出仔鱼时,将鱼类仔鱼藏匿室消毒洗净后放入水中,当仔鱼孵出后,统计时用孔塞5将每个洞穴4塞住,每天对每个洞穴中的仔鱼数量分别进行计数,统计得出仔鱼藏匿的总数量,以及未进入洞穴藏匿的仔鱼总数量,掌握每天仔鱼藏匿的比例与数量,则可阐明该种仔鱼是否具有明显的藏匿行为,以及这种藏匿性的每日变化规律。另外统计不同大小直径洞穴中的仔鱼数量,则可阐明和掌握该种仔鱼藏匿时喜好洞穴的大小,这些数据可为大规模苗种繁育提供基础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70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