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及其置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7267.4 | 申请日: | 2008-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53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桦;叶晓健;李家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桦;叶晓健;李家顺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F2/46;A61B17/70;A61B17/92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振英 |
地址: | 20000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撑开 式椎间 融合 及其 置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用于脊柱椎间植骨融合术的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及其置入器,本融合器的相当于前支撑段部分高度和宽度可以调节。
背景技术
近年来,椎间融合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椎间盘切除术后的椎间隙重建。现有的椎间融合器通常为一空心六面体,如“一种腰椎后路斜向植入式椎体间融合器”(专利号:ZL200420081725.x),六面体分为前支撑段、后支撑段和位于前后支撑段之间的螺纹段三部分,空心六面体与椎板接触的上下两面设有大圆孔,左右两侧设有小圆孔,融合器前后两个端面中央各有一圆孔,以利于内腔容纳的植骨物与周围组织接触融合,其形态设计与椎间隙和相邻椎体面相吻合,与椎板接触的上下两面的表面上设有螺纹或倒刺等防滑设计,既可防止融合器的移位,又可使重建的椎间隙获得即刻稳定。其后支撑段端面的圆孔设有内螺纹,该螺纹与相应的把持器匹配,以方便融合器的把持和植入。椎间融合器是目前较受推崇的一种植入物。但现有的六面体椎间融合器大多为固定形状和大小的空心六面体,其前支撑段的高度大于后支撑段,植入时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对后方小关节和骨性终板破坏较大。研究表明后方小关节对脊柱节段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而骨性终板的破坏程度与融合器的塌陷、位移均密切相关。另外,就治疗单纯性椎间盘突出症而言,行椎间融合术可维持椎间高度、减缓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并可以避免椎间盘再次突出,降低多次再手术率,但由于目前现有的矩形融合器植入时对骨性结构破坏大,即时稳定性弱,往往需要另辅以后方内固定系统加以稳定,不仅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增加创伤和手术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入时操作方便、对后方小关节和骨性终板破坏小、前支撑段可被撑开调节高度和宽度的椎间融合器及其置入器。 本实用新型的椎间融合器形似空心六面体,由后支撑段、连于后支撑段四角的四条扁方形肢体和置于由四条扁方形肢体围成的空心内腔的螺栓组成。四条扁方形肢体与椎板接触的上下两面全程设有倒齿状或三角形凸起,以防止融合器植入后退出;肢体富有弹性,向内合拢,使后支撑段和四条肢体的组合形似抓手,相邻肢体间呈U形镂空,四条肢体构成的内腔呈圆锥状,设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置于该腔内的螺栓的外螺纹匹配,以便将螺栓从融合器四条肢体构成的内腔后端旋向前端时,逐渐撑开四条扁方形肢体,直至达到手术预期要求。肢体前端边角圆钝,表面光滑,其为融合器植入时的前端,以防融合器植入时损伤周围神经和组织。融合器后支撑段端面呈四方形,中央有一个八面体凸起,犹如后支撑段四方形端面的四个角各被切除一个三角体而形成,后支撑段端面连同八面体凸起的中央为一圆孔,设有内螺纹。螺栓为一空心圆柱体,设有外螺纹,前端封闭,前端略细于后端,内腔横截面呈多边形,以便插入与其形状大小匹配的旋进器将其旋进或旋出融合器空心六面体的内腔。
椎间融合器的置入器由外套筒、内套筒和旋进器组成。外套筒为一圆柱状空心管,内径同融合器后支撑段端面上八面体凸起的中央圆孔,其前端为衔接口,尾端为把持柄。衔接口用于与融合器后支撑段端面的八面体凸起套接,周边膨出呈四方形,四方形的边长分别与融合器后支撑段端面的四边持平,其四个角伸出四个三角体爪,四个三角体爪的形状大小正好相当于后支撑段四方形端面上为形成八面体凸起而被切除的四个三角体部分,使衔接口内腔与八面体凸起匹配,以至于将衔接口套接于八面体凸起时,正好互补,与后支撑段的四方形端面合为一体,八面体凸起的其中四个面分别相间嵌合于四个三角体爪之间,将融合器的后支撑段钳住以防发生旋转;内套筒套于外套筒内,为一圆柱状空心管,外径与外套筒的内径匹配,前端为螺纹段,其外螺纹与后支撑段端面连同八面体凸起的中央圆孔的内螺纹匹配,尾端为旋柄,用于将前端的螺纹段旋入中央圆孔,并把外套筒卡住,防止融合器从外套筒衔接口滑脱;旋进器为一圆柱形实心棒,置于内套筒内,外径与内套筒的内径匹配,前端呈多边形,与螺栓的多边形内腔匹配,尾端为手柄,旋进器用于将螺栓从融合器四条扁方形肢体构成的内腔后端旋向前端,使四条扁方形肢体逐渐被撑开,调节前支撑段的高度和宽度,直至达到手术预期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桦;叶晓健;李家顺,未经张桦;叶晓健;李家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72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对文件虚拟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带有定位槽和固定孔的房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