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耳道固定撑开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7471.6 | 申请日: | 200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77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骆华杰;李吉平;王家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11/00 | 分类号: | A61F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严新德 |
地址: | 200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耳道 固定 撑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类生活用品,尤其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耳外科手术辅助器械,具体的是一种外耳道固定撑开器。
背景技术:
耳科和显微外科手术中,例如进行耳道内切口完成鼓膜修补手术,或人工镫骨手术中,采用窥耳器暴露鼓膜。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窥耳器在手术过程中有诸多不便:(1)窥耳器不能固定,手术过程中非常影响显微镜下手术双手操作,尤其在进行人工镫骨手术等精细手术中,手术野的细微变动会严重影响手术过程,轻则延长手术时间,重则导致手术失败。(2)每个窥耳器的大小是固定的,要根据患者的外耳道的大小选择不同大小的窥耳器,如果窥耳器与病人的外耳道配合不合适,不易置入外耳道,手术中容易滑出。(3)窥耳器置入后,对外耳道的撑开的张力较弱,影响鼓膜和手术视野的暴露。(4)手术过程中,各种其他手术器械必须通过窥耳器的漏斗形尖端,但一般窥耳器其尖端漏斗形开口都太小,放入别的器械后,阻挡手术视野,影响手术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耳道固定撑开器,所述的这种外耳道固定撑开器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窥耳器不能固定、大小不能调整、撑开力弱、不便于配合其他手术器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外耳道固定撑开器由撑开装置和固定装置构成,所述的固定装置由固定座和固定杆构成,所述的固定杆连接在所述的固定座上,其中,所述的撑开装置由窥耳器和支撑圈构成,所述的支撑圈呈椭圆形,所述的窥耳器呈漏斗形,窥耳器由两个关于轴向对称的半叶构成,所述的两个半叶均设置在所述的支撑圈内,其中一个所述的半叶的外壁上沿径向向外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沿支撑圈的径向向外穿过支撑圈、并与支撑圈固定,另一个所述的半叶的外壁上沿支撑圈的径向向外连接有一个调节螺杆,调节螺杆的一端穿入该半叶上的一个孔后在穿入端端部设置有一个直径大于该孔内径的止退构件,调节螺杆的另一端沿支撑圈的径向向外穿过支撑圈、并通过螺纹与支撑圈内的螺纹孔连接,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的固定杆连接。
进一步的,调节螺杆的另一端上固定连接有旋钮。
进一步的,固定座中设置有一个U形卡槽,U形卡槽的侧壁中设置有一个第一锁紧螺栓,所述的固定杆由一个第一杆和一个第二杆构成,所述的第一杆的一端与固定座固定连接,第一杆上套设有一个卡套管,所述的卡套管的轴向与第一杆的轴向垂直相交,卡套管的一端通过内螺纹连接有一个第二锁紧螺栓,所述的第二锁紧螺栓上套设有一个U型卡套,所述的U型卡套中设置有一个U型弯曲部,U型弯曲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相互平行的侧翼,所述的第二杆的一端设置在U型弯曲部内,第二杆的轴向与第二锁紧螺栓的轴向垂直,第二锁紧螺栓穿过所述的侧翼,第二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管,所述的支撑杆穿设在所述的连接管内,连接管的侧壁中沿径向设置有一个第三锁紧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撑开装置放入患者外耳道,旋转调节螺杆末端的旋钮,可以改变窥耳器的两个半叶之间的距离,从而撑开外耳道,调节固定装置中的第一杆和第二杆的相对位置和角度,可以改变撑开装置的位置,固定后可以开始手术。
本实用新型和已有技术相对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利用椭圆形的支撑圈连接窥耳器的两个半叶,从而可以沿椭圆的长轴任意调整窥耳器的直径,使窥耳器可以与病人外耳道相配合,增大张力,放入其他器械后也不会遮挡手术视野,又通过具有运动副的固定装置来连接支撑圈,可以方便地调整窥耳器以及支撑圈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耳道固定撑开器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耳道固定撑开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耳道固定撑开器中的撑开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耳道固定撑开器中的撑开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耳道固定撑开器中的撑开装置的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74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