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刷壁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58533.5 | 申请日: | 200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10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王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18 | 分类号: | E02D5/18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190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连续 施工 刷壁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中清除附于连续墙墙面上泥皮的刷壁器。
背景技术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过程是按一个个单元槽段进行的,相邻单元槽段顺序施工时会形成连接缝,由于槽段内存在有护壁泥浆,该连接缝混凝土表面在施工过程中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泥皮。为保证在连接缝位置,后期浇筑的混凝土和前期浇筑的混凝土较好的结合,避免漏水,增加墙体的整体性,在后序槽段成槽结束后需对前一槽段混凝土表面进行刷壁处理,清除附着在混凝土表面的土体和槽段内护壁泥浆形成的泥皮,以保证相邻槽段混凝土的有效接触,增加地下连续墙墙体的整体性。
混凝土表面的刷壁处理一般使用刷壁器,刷壁器根据槽段宽度,用钢板焊接一中心垂直位置开有通孔的箱体,中间预留通孔以方便刷壁器下沉及避免下沉过程中槽内泥浆搅动,箱体除通孔浇筑有混凝土以增加刷壁器重量,以利于刷壁器的下沉,箱体两侧或单侧分别制作与墙面匹配的圆弧形或三角形的刷头;使用时利用吊车斜向吊起刷壁器,并使刷壁器的刷头贴着被刷墙面,如此来回吊起和放下,进行清除地下连续墙墙面上泥皮的工作。
该刷壁器在刷壁过程中,刷壁器靠混凝土墙面一侧受摩擦力较大,而另一侧相当于临空面,在上升过程中易产生倾斜,影响刷壁效果。且刷壁器在刷壁过程中是依靠箱体重力的分解来产生向墙壁方向的推力,为使刷壁器紧贴混凝土壁以达到较好的刷壁效果,常常需要加大箱体自重,如此较大自重的箱体给施工带来了不便,而较轻箱体影响刷壁器的刷壁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刷壁器,其不用增加刷壁器的自重,又能达到较好的刷壁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刷壁器,包括上端面设有吊环的箱体和设于箱体一侧的刷头,还包括若干受力板,所述箱体上下端面开设若干通孔,所述若干受力板成排间隔地设于所述箱体内,其两端与所述箱体的两侧面焊接连接,所述受力板轴线与设有刷头的箱体侧面平行,所述受力板平面与设有刷头的箱体侧面成锐角设置。
为达到最佳的刷壁效果,上述受力板平面与设有刷头的箱体侧面成45°角设置。
为使箱体内泥浆快速排出箱体,上述箱体设有刷头侧面的对应侧面开有若干溢水孔。
由于本实用新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刷壁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即在箱体内设置受力板,且受力板与设有刷头的箱体侧面成45°角设置,在箱体提升时,受力板受槽内泥浆水的冲力分解为箱体向混凝土壁的压力和箱体的重力,如此刷除混凝土壁的泥皮,达到了不增加箱体自重的情况下有较好的刷壁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刷壁器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刷壁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刷壁器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A-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刷壁器,包括上端面设有吊环3的箱体1和设于箱体1一侧的刷头2,吊环3连接吊机钢丝绳用于吊起箱体1,刷头2贴于混凝土壁刷除泥皮,还包括若干受力板5,所述箱体1上下端面开设若干泥浆水进出的通孔,所述若干受力板5成排间隔地设于所述箱体1内,其两端与所述箱体1的两侧面焊接连接,所述受力板5轴线与设有刷头2的箱体1侧面平行,所述受力板5平面与设有刷头2的箱体1侧面成锐角设置。
为达到最佳的刷壁效果,上述受力板5平面与设有刷头2的箱体1侧面成45°角设置。
为使箱体1内泥浆快速排出箱体1,上述箱体1设有刷头2侧面的对应侧面开有若干溢水孔4。
本刷壁器在箱体1内设置受力板5,且受力板5与设有刷头2的箱体1侧面成45°角设置,在箱体1提升时,受力板5受槽内泥浆水的冲力分解为箱体1向混凝土壁的压力和箱体1的重力,如此刷除混凝土壁的泥皮,达到了不增加箱体自重的情况下有较好的刷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85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