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体组合式出租车车道边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59603.9 | 申请日: | 200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77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徐健;许海英;郑晨;张胜;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浩东;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体 组合式 出租车 车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交通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立体组合式出租车车道边。
背景技术:
由一至若干条车道形成的车行道,与其右侧供上下客使用的站台组成的系统称为一条车道边。
机场或火车站等大型客流集散处,客流的到达往往很集中,形成集中客流换乘出租车的需求。此时一个出租车上客点虽然可以一次同时安排几辆车同时上客发车,但集中到达的客流仍需排队较长时间,而出租车也同样需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移动到上客点上客发车。例如目前虹桥机场,安排一条车道边设置一个上客点,虽然此条车道边有二至三条的车道同时上客,但乘客仍需排队等候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要提高上客发车效率,减少排队等候时间,可以布置2个或2个以上的上客点同时上客。但一般上客点的布置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先看上客点前后布置的情况,这种形式对于范围较大的客流集散场所可使到达客流就近上车,候车较方便。但这种形式在布置时,后上客点的车流与前上客点的车流将产生一个交织。由于在机场或火车站的上客车道边不会很长,一般仅100米至几百米长,而且每一处上客点可能同时有6~9辆出租车上客,则车道上交织的情况将很严重,不仅引起车流紊乱,而且可能引起交通阻塞,还极易引起车辆碰擦事故。见图1。
如果在同一处布置2条或2条以上的车道边同时上客发车(即并列布置),如前所述,每条车道边同时上客发车的车辆可能有6~9辆,乘客到外侧的车道边上车比较危险,秩序也很混乱,见图2。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立体组合式出租车车道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体组合式出租车车道边,包括第一车道边和第二车道边,其特征在于第一车道边和第二车道边上下两层设置,并在上下两层之间设置有相应的车辆通道和行人通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车道边设置在地面层,第二车道边设置在地下一层,车辆通道包括地道和引道,行人通道包括由地面层通向地下一层的人行梯(坡)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第一车道边设置在地面层,第二车道边设置在地上一层,车辆通道包括高架桥梁和引桥引道,行人通道包括由地面层通向地面以上一层的人行梯(坡)道。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使两组车道边形成上、下层布置的形式,可以使出租车上客发车效率成倍增加,同时又可以避免不同的车道边的车流交织或冲突,而且也避免乘客与车流的冲突,确保交通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现有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
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
图6为图5的B-B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将第一车道1边布置在地面层,乘客可以在地面层直接到第一车道边1上车;而第二车道边2布置在地下一层,地下一层与地面层之间设置车辆通道和行人通道,其中车辆通道包括设置供出租车进出的地道(图中未示出)及地道两端与地面连接的引道4,行人通道包括由地面层通向地下一层的人行梯(坡)道5,乘客可以通过梯(坡)道5到地下一层的第二车道边2上车。从而达到两组车道边同时上客发车,成倍提高出租车上客发车效率,同时既无车与车的交织及冲突,又无人与车的冲突,保证了交通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将第一车道边1布置在地面层,乘客可以在地面层直接到第一车道边1上车;而第二车道边2布置在地面以上一层,地面以上一层与地面层之间设置车辆通道和行人通道,其中车辆通道包括供出租车上下的高架桥梁6及高架桥梁6两端与地面层连接的引桥引道7,行人通道包括由地面层通向地面以上一层的人行梯(坡)道,乘客可以通过梯(坡)道到地面以上一层的第二车道边上车。从而达到两组车道边同时上客发车,成倍提高出租车上客发车效率,同时既无车与车的交织及冲突,又无人与车的冲突,保证了交通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96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底部下跃型复式住宅
- 下一篇:建筑保温砌块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