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0412.4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94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简松荣;蔡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简松荣;蔡文杰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光亮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吸附 干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燥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解决压缩气体中水份所造成的损失,市面上进而发展出一种无热型吸附式干燥系统,解决压缩气体中水份所造成的困扰;
一般无热吸附式干燥系统不外乎通过二吸附桶,二者通过阀切换进行吸附或再生;
请参阅图1所示,无热吸附式干燥系统10包含一第一吸附桶11、一第二吸附桶12、一第一进气阀13、一第二进气阀14、一第一顺向阀15、一第二顺向阀16、一第一逆向阀17、一第二逆向阀18及一交换阀19;
其中,该第一吸附桶11具有一进气口111及一出气口112,该第二吸附桶12具有一进气口121及一出气口122,该第一吸附桶11的进气口111与该第一进气阀13作管路连结,且该第一进气阀13另与气压源(例如空压机)管路连结,该第一吸附桶11的出气口112分别与该第一顺向阀15及该第一逆向阀17作管路连结;
该第二吸附桶12的进气口121与该第二进气阀14作管路连结,且该第二进气阀14另与气压源管路连结,该第二吸附桶12的出气口122分别与该第二逆向阀18及该第二顺向阀16作管路连结,该第二吸附桶12的第二逆向阀18与该第一吸附桶11的第一顺向阀15管路连结,该第二吸附桶12的第二顺向阀16与该第一吸附桶12的第一逆向阀17管路连结,该交换阀19一端管路连结于该第二吸附桶12的第二逆向阀18与该第一吸附桶11的第一顺向阀15之间的管路上,该交换阀19另一端管路连结于该第二吸附桶12的第二顺向阀16与该第一吸附桶12的第一逆向阀17之间的管路上。
经由上述习用系统及方法进一步分析得知,仍存在下列问题:
当该第一吸附桶11进行吸附,该第二吸附桶12进行再生,该第一吸附桶11经该出气口112、该第一顺向阀15输出100%的压缩气体,其中分流85%压缩气体供给现场,另外分流15%压缩气体经该交换阀19及该第二顺向阀16输至该第二吸附桶12,所以不论该第一吸附桶11或该第二吸附桶12再生时皆会耗费15%的压缩气体,相对的气压源将产生15%的耗能,日积月累下所消耗的能源甚为可观,故如何解决压缩气体的耗费,降低生产压缩气体的成本,前述即为习用极需改良研发的问题所在。
有鉴于此,本案设计人乃经详思细索,遂以多年的经验加以设计,经多方探讨并试作样品试验,及多次修正改良,终而开发出一种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统,其目的在于通过限流件的限流及真空马达的吸力,互相搭配进行真空再生。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统包含:
一第一吸附桶,具有一进气口及一出气口;
一第二吸附桶,具有一与该第一吸附桶的进气口管路连结的进气口及一与该第一吸附桶的出气口管路连结的出气口,且该第一吸附桶的进气口与该第二吸附桶的进气口分别与气压源管路连结;
至少二限流件,装设于该第一吸附桶的出气口与该第二吸附桶的出气口管路连结的管路上,对压缩空气进行限流导入该第一吸附桶或该第二吸附桶;以及
一真空马达,装设于该第一吸附桶的进气口与该第二吸附桶的进气口管路连结的管路上,对该第一吸附桶或该第二吸附桶进行抽真空。;
藉由前述进一步分析将可获得下述功效:该吸附桶进行再生时,通过该限流件内径的限缩,以及搭配该真空马达的真空吸力,将减少吸附桶再生所需的压缩气体,且减轻气压源的供给量,相对节省气压源的生产成本进而达到节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习用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系本实用新型图2的局部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局部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动作示意图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简松荣;蔡文杰,未经简松荣;蔡文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04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