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体热交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0458.6 | 申请日: | 2008-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11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简松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简松荣 |
主分类号: | F28D1/047 | 分类号: | F28D1/047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光亮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热交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气体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都市中,由于地狭人稠的关系,到处都如水泥丛林般高楼林立,而大楼的空间往往是密闭环境,即使有窗户,通风效果也不佳,所以会另外加装空调设备来协助空气循环。以往的空调设备,是以一压缩机吸入空气后,将空气以高温高压的状态排出,不过排出的空气温度太高,必须再经过一个热交换装置降低空气的温度,才适于使用。
而前述的热交换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流道A、第二流道B、第三流道C及冷却流道D,这些流道A、B、C、D仅两端与外连通,第一流道A内与其延伸方向垂直地设置若干隔板A1,且这些隔板A1交错设置在第一流道A内的上下两侧,第一流道A一端向外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流道B的一端连接,第二流道B内与其延伸方向垂直地设置若干隔板B1,这些隔板B1亦交错设置在第二流道B内的上下两侧,冷却流道D设置在第二流道B内,且冷却流道D弯曲成数段,如图2所示,各段并垂直贯穿这些隔板B1且与第二流道B同向延伸,冷却流道D内可灌注低温的水或冷媒等冷却液供降温使用,第二流道B的另一端与第三流道C的一端连接,且第二流道B与第三流道C之间设置有气水分离器E,第三流道C于中段处分流成多个子流道C1,这些子流道C1如图3及图4所示,与第一流道A同向延伸且垂直这些隔板A1地贯设在第一流道A内,这些子流道C1并在穿出第一流道A后汇流成第三流道C的另一端且向外连通;
空气降温时,如图5所示,由第一流道A向外连通之端进入,在通过第一流道A时,受这些隔板A1分隔,而同时上下往复且沿第一流道A的延伸方向流动,空气会受此流动方式影响而降低压力,当空气通过第一流道A进入第二流道B时,如图6所示,也因这些隔板B1的分隔而同时上下往复且沿第二流道B的延伸方向流动,故空气会受此流动方式影响而再次降低压力,由于冷却流道D设置在第二流道B内,空气也会受冷却流道D影响而降低温度,最后空气通过第二流道B及气水分离器E后呈干燥状态并进入第三流道C,通过这些子流道C1时,如图7所示,此处的空气温度较第一流道A内的空气温度低,因此会进行热交换,平均第一流道A及这些子流道C1内的空气温度,使空气通过这些子流道C1并由第三流道C另一端排出时,温度不会过低而能适于使用。
但就此种热交换装置排出的空气看来,因为冷却流道D弯曲成数段后,各段又与第二流道B同向延伸,如图6所示,当空气流经冷却流道D的三点a、b、c时,点a较接近冷却流道D冷却液流入的入口,温度最低,点c较接近冷却流道D冷却液流出的出口,温度最高,所以该三点a、b、c的温度高低为点c>点b>点a,但空气流动接触的顺序为点a、点c、点b,所以空气会先通过点a大量降低温度,再通过点c及点b降低温度,不过如果空气在点a降温量较大,使温度低于点c,再通过点c时反而会升温,遂造成空气在流经第二流道B时,会有反复升温与降温的现象产生,使降温的效率不佳,因此第二流道B内必须设置这些隔板B1以增加空气与冷却流道接触的时间,但这些隔板B1却又造成空气的压力下降,使空气后续使用时容易因压力不足而产生使用上的困难。
所以要如何提升空气降温的效率,以及减少空气的压力下降值,便成为本发明人的首要开发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体热交换装置,它可以使冷却流道由入口端至出口端依次与第二流道的出口端至入口端接触,使空气流经第二流道时能够持续保持降温的状态,以提升降温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气体热交换装置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外壳、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及冷却流道,这些流道设置于外壳内且仅两端与外连通,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连接,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相接触,第一流道及第三流道均向外壳外连通,冷却流道与第二流道接触,且冷却流道由入口端至出口端依次与第二流道的出口端至入口端接触;在冷却流道内灌注冷却液。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当空气通过第二流道,便能够对空气降温,冷却流道温度较高的出口端对温度最高的刚进入空气降温,空气向第二流道的出口端流动时,亦不断地与冷却流道进行热交换而降温,最后空气在第二流道的出口端则是受冷却流道温度最低的入口端降温,使第二流道由入口端到出口端接触的温度是由高到低,所以空气在第二流道内是保持在持续降温的状态,不若以往是升降温交替,故降温效率更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简松荣,未经简松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04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