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串联蓄电池组在线快速监测鉴别报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1615.5 | 申请日: | 2008-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97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玉石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四川省成都市锦***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联 蓄电池 在线 快速 监测 鉴别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蓄电池的串联蓄电池组在线快速监测鉴别报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在线对蓄电池进行单独或组合检测的串联蓄电池组在线快速监测鉴别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串联蓄电池组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比如各种较大功率的仪器、仪表以及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是将若干个(一般以3个或4个居多)蓄电池串联成蓄电池组并集中安装于一个盒体内,整体对外供电。一般串联蓄电池组的设计寿命为2——5年,但由于生产及后期使用的原因往往使蓄电池的寿命缩短(一般1——2年内)。尤其是后期使用中缺乏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单只电池补电和维护,其主要问题是在设备使用中没有便于时时观察鉴别电池组状况的装置,造成用户盲目使用,盲目操作,致使电池组出现重大问题时才得以发现,才找专门维修人员进行修复,勉强地延长蓄电池的部分寿命。从蓄电池的补电方式来看,现在市场上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对整个串联蓄电池组进行整体的充电,无论是三段式、脉冲式、恒流式、恒压式充电,均不能避免串联蓄电池组出现单只落后的可能,有问题时才将电池从运行设备上取下来,必须打开电池盒进行检测、维护,并进一步拆散串联蓄电池组对单只电池进行修复。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在设备运行使用和补充电能的过程中忽略了整个串联蓄电池组内各个蓄电池之间的特性(如电压、剩余电量等),也观察不到整个串联蓄电池组内各个蓄电池之间在运行和充电中的特性变化情况,一方面让用户盲目使用,另一方面又对电池生产厂家提出苛刻的质量要求,同时也造成用户只用一个普通的整体三段式充电器,涵盖串联蓄电池组从初期使用到寿命终结的各个阶段一样的充电方式,而没有针对性,所以往往导致对运行中的蓄电池组不能及时快速地实现最佳的鉴别及采取处理措施。本人在此之前已经申报了一项串联蓄电池组在线控制接口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将串联蓄电池组内的各蓄电池的正、负两极均通过电线连至外部的接线座内的接线头,本实用新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是对现有充电器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在线对蓄电池进行单独或组合检测的串联蓄电池组在线快速监测鉴别报警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与串联蓄电池组在线控制接口装置连接,所述串联蓄电池组在线控制接口装置的接线座内的各接线头分别与串联蓄电池组内的各蓄电池的正、负两极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与所述串联蓄电池组在线控制接口装置的接线座连接的接线插排,所述接线插排内设置有可与所述串联蓄电池组在线控制接口装置的接线座内的各接线头分别对应连接的接线头;所述接线插排内的各接线头分别连接一跟电线,在与所述串联蓄电池组内的各蓄电池的正、负两极相对应的每两根电线之间连接有监测鉴别报警装置。
在实际应用中,当监测鉴别报警装置检测到对应的蓄电池的容量处于非正常状态(如过压或欠压)时,就会自动通过显示或/和报警的方式提醒用户,这样,用户在设备运行过程的任何阶段(用电、充电、停歇、检修)中,均可以不用打开电池盒或找专门的维修人员,自己就能在线及时、方便、快速地观察到电池的状况,让用户准确、及时地对该蓄电池进行相关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结构,所述监测鉴别报警装置为:相互并联连接的过、欠压声音报警器和电压特征显示器。所述电压特征显示器为LED灯或/和电压表或/和LCD显示器。这样,用户可通过视觉或/和听觉来了解串联蓄电池组内各蓄电池的容量状况,达到准确、及时地处理、延长蓄电池寿命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与所述串联蓄电池组内的各蓄电池的正极连接的电线上串联连接有开关。这种结构可以让用户在不需监测时关掉监测报警装置,以节约电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对所述串联蓄电池组内的部分蓄电池进行在线实时检测。
在与所述串联蓄电池组内的温度传感器相对应的两根电线之间连接有过温监测报警器。这主要是实现一种用声音报警的方式通知用户电池充电中有部分电池已出现问题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玉石,未经王玉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16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