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换向阀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2269.2 | 申请日: | 2008-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55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谢蔚敏;宋关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蔚敏;宋关顺 |
主分类号: | F16K11/065 | 分类号: | F16K11/065;F16K25/00;F15B1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永宏;吴彦峰 |
地址: | 614401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换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用液压控制元件,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液压换向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压换向阀,阀芯与阀体之间直接通过紧密配合关系实现密封(简称硬密封)。由于在使用过程中阀芯需要相对阀体轴向运动,液压油容易从阀芯和阀体之间的结合面泄漏出来使液压油失压,出现阀芯漂移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压换向阀,可以加强阀芯和阀体之间的密封效果,避免因液压油的泄漏而失压。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换向阀,包括阀盖、阀体和阀芯以及位于阀芯上的台阶,所述阀芯位于阀体的内部,阀芯上的台阶与阀体的内壁紧密配合,阀体的内壁两端分别具有至少一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阀芯两端的台阶紧密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阀体的内壁两端加装密封圈后,在“硬密封”的基础上增加“软密封”,进一步的防止液压油从阀芯和阀体之间的结合面泄漏出来使液压油失压,解决阀芯漂移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圈安装位置的局部放大图E。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密封圈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组成的一种三联阀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液压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阀盖1、阀体2、阀芯3、台阶31、台阶32、台阶32、密封圈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示出了一种两位四通阀,包括阀盖1、阀体2和阀芯3以及位于阀芯2上的台阶31、32、33,所述阀芯3位于阀体2的内部,阀芯3上的台阶31、32、33与阀体2的内壁紧密配合,阀体2的内壁两端分别具有至少一处密封圈4,所述密封圈4与阀芯3两端的台阶31、32紧密配合。
如图3所示,所述密封圈的截面为“T”型的环形圈。其截面形状也可以为“Y”型、“V”型、“T”或“O”型。密封圈的材料采用橡胶等软性材料。
为了进一步加强密封效果,使阀芯上的台阶的顶端宽度在20毫米到22毫米之间,大于标准阀的设计宽度。
如图1所示,阀芯3的台阶31、32、33的截面为梯形,使台阶在阀体内部的端面形成斜面。
图4和图5示出了由本实用新型组成的一种三联六通阀组的结构示意图和液压原理图。图中的阀组由三只二位四通阀X、Y、Z串联组成。移动阀Z的阀芯,压力油通过阀腔P与阀腔P3联通并进入阀Y的阀腔P2,阀腔P2又与阀腔P1联通,移动阀Y的阀芯则压力油与阀腔A2或B2联通。移动阀X的的阀芯则压力油与阀腔P1与阀腔A1或B1联通。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两位四通阀及其阀组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凡是采用了本使用新型技术方案原理的各种液压换向阀及阀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蔚敏;宋关顺,未经谢蔚敏;宋关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22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分子材料垃圾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非自治二阶非线性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