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独立智能控制式汽车车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2349.8 | 申请日: | 2008-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23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宋德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德煊 |
主分类号: | B60G17/015 | 分类号: | B60G17/015;B60K17/354;B60T11/10;B62D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61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独立 智能 控制 汽车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架,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高档轿车的全液压独立控制的独立智能控制式汽车车架,属于汽车配件的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中,车架都采用在两个前轮之间及两个后轮之间分别安装横梁的结构,然后将车箱整体放在两根横梁上。在现有汽车中,由于受车架自身的全机械结构的限制,所以其动力传输装置、减震平衡装置和转向装置均采用机械传动装置,所以在两个前车轮和两个后车轮之间除横梁外,还有传动装置和转向装置的硬连接部件,无法实现对各车轮的独立控制。上述汽车结构带来的缺陷是:(1)汽车底盘的高低在出厂时被确定,平时根本不可能自由改变,这让汽车的适应能力明显不足,所以要应付不同路况,就要购买不同类型的汽车,比如轿车及越野车;(2)由于每个车轮与横梁的位置固定,所以每个车轮与底盘的相对位置也都是固定的,这样,在路面不平时,就必然导致车身的倾斜,不但影响舒适度,而且有安全危险;(3)由于不能局部改变车身的高度,在汽车出现侧翻现象时无能为力;(4)由于只能通过机械(如弹簧)减震,所以减震效果有限,影响了坐车舒适度;(5)机械传动比较容易产生振动,磨损也比较大,而且只能实现分级调速,这些都阻碍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轻松实现车体升降、自动平衡的独立智能控制式汽车车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车轮承重,包括车架大梁与车轮之间的承重柱,还包括从汽车车箱内的输出端到车轮之间的所有电子控制装置、动力传输装置、减震平衡装置、转向装置和刹车装置;所述车架大梁与各车轮之间的各承重柱之间没有除大梁以外的其它机械硬连接装置;所述承重柱由中空的承重横柱和承重立柱首尾相连而成,承重横柱的外端与车轮装置连接,承重立柱包括垂直平行的稳桩与液压柱;液压柱由液压油缸、承重立杆和活塞组成,活塞位于液压油缸内的中段,承重立杆的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承重立杆的另一端伸出液压油缸外,两个后承重立柱的的液压柱的承重立杆的另一端与承重横柱固定连接,在两个前承重立柱的稳桩的下部安装有旋转轴承,在旋转轴承上方的稳桩上固定安装有承重横杆,两个前承重立柱的液压柱的承重立杆的另一端与承重横杆固定连接;所述车架大梁外套于承重立柱,其中,大梁与承重立柱的稳桩为活动套连接,大梁与承重立柱的液压柱的液压油缸为固定套连接;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减震平衡装置、转向装置和刹车装置均采用液压传动装置。
在上述承重立柱的液压柱中,液压油缸、承重立杆和活塞组成了一个相对移动立柱,由于承重立杆的下端固定,所以当改变液压油缸内活塞两边的液压油含量时,活塞的位置即高度就会发生改变,而实际上活塞是与承重立杆固定连接的,所以活塞离地面的高度是固定不变的,相对来说,当改变液压油缸内活塞两边的液压油含量时,液压油缸离地面的高度就会改变。而在上结构中,车架大梁固定外套于承重立柱的液压油缸上,所以,通过改变液压油缸内活塞两边的液压油含量,就可以改变液压油缸离地面的高度,从而改变与该承重立柱连接的大梁离地面的高度。这为整体及局部调整车身高度提供了最理想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各局部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电子控制装置为:包括智能中央控制器,在每个承重立柱的上方分别安装有玲珑水平仪,玲珑水平仪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电线与智能中央控制器连接,智能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电线与电控多路换向阀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电控多路换向阀的油管输入端与汽车发动机油泵的输出端连接,电控多路换向阀的四组油管输出端分别通过送油管与四个承重立柱的液压柱的液压油缸的上、下两个主油管输入端连接,液压油缸的上、下两个主油管输入端的内端口分别位于液压油缸内的活塞的两边。一旦车身发生倾斜,玲珑水平仪就会把车身倾斜的信号传给智能中央控制器,智能中央控制器根据计算结果,把精确的控制信息传给电控多路换向阀,电控多路换向阀根据接收道德指令信息,通过改变承重立柱的液压柱的液压油缸内活塞两边的油量来改变与不同承重立柱连接的大梁的高度,完成自动平衡的功能。比如快要发生侧翻时,本实用新型就能通过上述过程将外侧一前一后两个承重立柱对应的大梁提高,可有效防止侧翻的发生。另外,司机也可主动向智能中央控制器发出指令,以达到整体或局部改变车身高度的目的,以适应不同路面,或应对不同临时状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德煊,未经宋德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23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省电型数据处理器
- 下一篇:模拟硫磺回收尾气灼烧效果的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