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弹性密封圈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2412.8 | 申请日: | 2008-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28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伊松年;吕英;栗付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06 | 分类号: | F16J15/06;F16L17/073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立琼;刘雪莲 |
地址: | 62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 密封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性密封圈,尤其是压力气体管路密封联接的弹性密封圈。
背景技术
密封圈的结构形式各式各样,既有法兰接头的密封是在其连接中,按一定压缩率压缩橡胶密封圈条件下实现密封的,是一种静密封,密封圈截面形状为矩形;橡胶材料在工作状态下,具有粘弹性的双重特点,其力学行为类似于高粘度的流体,能够将密封压力传递到与其接触的材料表面。绝大多数静态密封都是在保证密封结构满足设计和制造、维护要求前提下的“被动”密封,即必须保持密封圈在工作状态下必需的压缩率。一旦因安装问题或安装松动而导致压缩率降低,密封效果就会降低,对于密封难度最大的气密来讲,这一现象更为显著。在使用中一旦密封失效,就会造成泄漏,如我国线路上运行的铁路货车其空气制动管系由于在安装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影响,漏泄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我国的寒冷地区,是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成本低、密封可靠的弹性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弹性密封圈,包括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圈体的内环面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缝隙。
圈体的内环面上下各分布有一条沿周向延伸的缝隙,密封圈截面形状为“E”形截面。
所述缝隙的宽度≤1mm,缝隙与圈体外环面的壁厚≥1mm。
上下缝隙之间设置与上下缝隙贯通的导气槽。
所述导气槽的宽度≤3mm,槽深≤1.5mm。
圈体的工作面和缝隙之间设置有和圈体一体相连的凸起。
圈体的上下工作面和对应的上下缝隙之间分别设置有和圈体一体相连的凸起。
所述凸起为“半O型”形状。
所述凸起的高度≤1mm。
采用以上结构的弹性密封圈,在圈体的内环面设置有一条沿周向延伸的缝隙,形成唇形密封层,当安装条件满足设计要求时,双唇边缝隙压并,圈体被压缩,形状和密封作用同既有矩形橡胶密封垫圈。在密封对偶面发生变形或紧固件松动,产生不正常密封时,在密封气体的压力下,唇形密封层发生扩展形变,在密封缝隙部位形成新的密封,从而实现自动补偿密封效果;尤其是在内环面上下各分布一条沿周向延伸的缝隙,上下唇形密封层的双面设计可以避免因误装配导致的密封失效。在工作状态下,弹性密封圈受压缩,径向会变大,从而会对中心密封管产生一定抱紧力,在这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不能较好的导入到下层唇边部位,上下贯通的导气槽,确保空气从上唇形密封层进入圈体下部的唇形密封层,使下唇边发挥正常的密封作用,防止漏泄。圈体的工作面与缝隙之间尤其是上下工作面和上下缝隙之间的“半O型”凸起为唇边密封补偿结构,对唇形密封层的密封作用起进一步“冗余”补偿。在正常密封条件下,补偿唇边与圈体工作面的间隙,使唇边起到了一个并联“O”形圈的作用,并起到了加强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唇边的刚度,可以防止唇边的翻边和啃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图。
图2是图1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3工作面有间隙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B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1下唇形密封层,2上唇形密封层,3导气槽,4圈体,5半O形凸起,6工作面,7密封圈,8法兰,9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如图1、2所示:弹性密封圈为O形橡胶密封圈,密封圈体4的内环面上下各分布有一条沿周向延伸的缝隙,缝隙与圈体外环面的距离为1.8mm,宽0.5mm,保证弹性密封圈足够的强度,缝隙形成上下两个唇形密封层(1,2),其截面形状为“E”形截面。上下缝隙之间设置的导气槽3将上下缝隙贯通,确保进入上唇形密封层的空气可以进入圈体下部的唇形密封层,导气槽的尺寸为宽1.5mm,槽深0.5mm。密封圈上下工作面6和上下唇形密封层之间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和圈体一体相连的“半O型”的凸起5,形成密封补偿结构,凸起的高度为0.5mm。
如图3所示,将“E”形密封圈7装入法兰8相应部位,将法兰安装螺栓拧紧。当安装条件满足设计要求时,“E”形圈被压缩,形状同既有“矩形”橡胶密封垫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24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卷式多层无碳复写纸
- 下一篇:一种螺旋物料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