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梁式桥主梁纵向限位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2602.X | 申请日: | 200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39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牟廷敏;范碧琨;庄卫林;钟川剑;蒋自强;欧昌伟;梁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4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梁式桥主梁 纵向 限位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特别一种梁式桥的主梁纵向限位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连续梁桥均是在两岸主墩上分别设置一个固定支座、一个滑动支座。这种结构体系,当跨度较大时,由于主桥外荷载作用下的变位零点位于固定支座的主墩处,变位极不对称,以主跨170米的连续梁桥为例,不对称长度为95/265米,造成固定支座剪切力很大,且两岸伸缩缝变形很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支座、伸缩缝的耐久性能。
如果在两主墩上均安装滑动支座支撑主梁,则能使主桥外荷载作用下的变位零点处于主梁的中心,从而消除上述缺陷。但为了限制桥梁在温度、收缩徐变、活载制动力等荷载作用下纵向对称变形,在主梁、主墩之间必须必须设置纵向限位构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梁式桥主梁纵向限位构造,可使主桥外荷载作用下的变位零点处于主梁的中心。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梁式桥主梁纵向限位构造,包括主梁和主墩,其特征是:所述主梁底部与主墩顶部之间具有纵向延伸限位构造、纵向收缩限位构造。
在采取上述技术措施后,由纵向延伸限位构造限制主梁的延伸形变,由纵向收缩限位构造限制主梁的回缩形变,使主梁两岸变形对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使主桥外荷载作用下的变位零点处于主梁的中心,主梁两岸变形对称,提高了伸缩缝的耐久性和行车舒适性;两岸主墩顶支座不承受固接水平剪力,延长了主墩支座的使用寿命;主梁受力均衡,应力峰值小。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梁式桥主梁纵向限位构造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梁式桥主梁纵向限位构造的立面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主梁10、第一挡块11、第二挡块12、主墩20、第一限位块21、第二限位块22、弹性构件30、滑动支座31、支座垫石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梁式桥主梁纵向限位构造,包括主梁10和主墩20,所述主梁10底部与主墩20顶部之间具有纵向延伸限位构造、纵向收缩限位构造。通常,所述纵向延伸限位构造、纵向收缩限位构造宜相对于主墩20之横向轴线对称布设。参照图1,在两主墩10上均安装支座垫石32,由滑动支座31支撑主梁10,则能使主桥外荷载作用下的变位零点处于主梁的中心,由纵向延伸限位构造限制主梁10的延伸形变,由纵向收缩限位构造限制主梁10的回缩形变,使主梁10两岸变形对称,提高了伸缩缝的耐久性和行车舒适性;两岸主墩顶支座不承受固接水平剪力,延长了主墩支座的使用寿命,而且主梁受力均衡,应力峰值小。
参照图1和图2,所述纵向延伸限位构造包括设置于主墩20顶部上的第一限位块21,以及设置于主梁10底部上的第一挡块11,所述第一限位块21、第一挡块11沿主梁10横向延伸,其相对侧壁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弹性构件30。所述纵向延伸限位构造包括设置于主墩20顶部上的第二限位块22,以及设置于主梁10底部上的第二挡块12,所述第二限位块22、第二挡块12沿主梁10横向延伸,其相对侧壁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弹性构件30。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第一限位块21、第二限位块22与主墩20采用钢筋混凝土一体构造;所述第一挡块11、第一挡块11与主梁10采用钢筋混凝土一体构造。
所述弹性构件30宜采用橡胶板,该橡胶板要求在500KN轴压力作用下,其压缩量达到60毫米,确保在纵向变形对称,且主墩支座承受水平力小。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梁式桥主梁纵向限位构造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梁式桥主梁纵向限位构造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26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