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有推拉门的中小型客车中门柱的改进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2722.X | 申请日: | 2008-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58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魏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华斌 |
主分类号: | B60N3/02 | 分类号: | B60N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82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推拉门 中小型 客车 门柱 改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门的安全使用装置,特别是用在有推拉式中门的中小型客车中门柱上的、防止乘车人员上车时免被车门夹伤的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有推拉式中门的中小型汽车很普遍,比如各种品牌的面包车、商务车等,因为没有供从中门上下车的人员抓握的结构,乘客会很自然将手放在中门柱上,因为该门柱既是前面车门的门柱,也是推拉门的门柱,这时候若驾驶员或者其他人关前门,即就会造成夹伤事故,受伤人员轻则疼痛难忍,重则骨折流血,甚至致残。可见,该中门柱的功能除了作为门柱之外,实际客观上也有着扶手的作用,其客观上同时作为扶手的现有结构显然存在安全隐患。人们尤其是汽车生产厂家没有意识到中门柱实际客观上具有扶手的功能,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对中门柱结构进行过任何相应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方便适用,安全便捷,改装简便的针对有推拉式中门的汽车的门柱改进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有推拉门的中小型客车中门柱的改进机构,它有一个同时作为汽车前门和推拉式门门柱的中门柱,在该中门柱上设置一个供乘客上下车时抓住的把手。该把手最好设置在该中门柱中上部分,既可以在该中门柱的外侧安装,也可安装在其内侧。该把手可以是各种方便抓握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结构引导人们将手握住把手而不是放在中门柱上,克服了安全隐患,容易安装和改装,使用也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门柱和把手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有推拉门的中小型客车中门柱的改进机构,它有一个同时作为汽车前门和推拉式门门柱的中门柱1,在该中门柱1上设置一个供乘客上下车时抓住的把手2。把手2设置于中门柱1的上半部分。把手2在中门柱1的外侧安装,形状为浅U字形,在把手2两端有螺孔3,通过螺钉将把手固定在中门柱1上。
实施方式二:如图1、图4、图5所示,一种有推拉门的中小型客车中门柱的改进机构,它有一个同时作为汽车前门和推拉式门的门柱的中门柱1,在该中门柱1上设置一个供乘客上下车时抓住的把手2。把手2设置于中门柱1的上半部分。把手2在中门柱1的外侧安装,形状为浅U字形,两端焊接在中门柱1上。
实施方式三:如图1、图6、图7所示,一种有推拉门的中小型客车中门柱的改进机构,它有一个同时作为汽车前门和推拉式门门柱的中门柱1,在该中门柱1上设置一个供乘客上下车时抓住的把手2。把手2设置在中门柱1的上半部分。把手2设置在中门柱1的内侧,形状为两边卷曲的U字形,固定安装在中门柱1上。
实施方式四:如图1、图8、图9所示,一种有推拉门的中小型客车中门柱的改进机构,它有一个同时作为汽车前门和推拉式门门柱的中门柱1,在该中门柱1上设置一个供乘客上下车时抓住的把手2。把手2设置在中门柱1的上半部分。把手2设置在中门柱1的内侧,形状为U字形,向车内方向倾斜一定角度固定安装在中门柱1上。
实施方式5:如图1、图10、图11所示,一种有推拉门的中小型客车中门柱的改进机构,它有一个同时作为汽车前门和推拉式门门柱的中门柱1,在该中门柱1上设置一个供乘客上下车时抓住的把手2。把手2设置在中门柱1的上半部分。把手2在中门柱1的外侧安装,形状为浅U字形,向车内方向倾斜一定角度固定安装在中门柱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华斌,未经魏华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27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