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级回流负荷控制生物法模拟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3831.3 | 申请日: | 2008-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09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叶宏;田庆华;孙蜀;简磊;赵希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52;C02F3/3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级 回流 负荷 控制 生物 模拟 反应器 | ||
1、一种多级回流负荷控制生物法模拟反应器,其特征是:由加药装置、初沉装置、生物反应池、曝气装置、污泥回流装置组成,其中,
加药装置:加药泵(113)进口经管线与絮凝剂桶(112)连接,加药泵出口经管线接至带搅拌器(108)的混合反应槽(109)顶部;混合反应槽上设有用于引入来自调节池的废水的进水管;
初沉装置:初沉槽(202)的进水管与混合反应槽(109)的出水管连通;初沉槽内设置有折流板,初沉槽底部设置有排泥阀(203),初沉槽上部设置有用于引出上清液的出水管;
生物反应池:由1个厌氧反应器(302)和三个好氧曝气器(305、307、309)经管线顺次串联组成;厌氧反应器下部的进水管与初沉槽(202)的出水管连通,厌氧反应器上部的出水管与第1好氧曝气器(305)下部的进水管连通;
曝气装置:空压机(401)经管线分别与设置在三个好氧曝气器(305、307、309)内腔底部的曝气头(312)连接;
污泥回流装置:污泥泵(501)进口经管线分别与三个好氧曝气器(305、307、309)底部连通,污泥泵出口分别经管线及阀门接至厌氧反应器(302)以及三个好氧曝气器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级回流负荷控制生物法模拟反应器,其特征是:所述混合反应槽(109)由共用一块隔板的两个正方形槽体组成,隔板上有连通孔(109a),且每一正方形槽体下部为正四棱锥形,两槽体底部分别设置有排空阀(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级回流负荷控制生物法模拟反应器,其特征是:所述初沉槽(202)内沿废水流动方向顺次设置有两个折流板(202a、202b),两个折流板将其分隔为三个正方形槽体,且每一槽体下部为正四棱锥形,每一槽体底部分别设置有排泥阀(20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级回流负荷控制生物法模拟反应器,其特征是:所述初沉槽(202)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部位处还分别一体化设置有缓冲室(202c、202d),缓冲室(202c、202d)均为长方体形,二者与正方形槽体的共用隔板上设置有上、下两排水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级回流负荷控制生物法模拟反应器,其特征是:所述加药泵(113)出口管线上依次设有控流阀(114)和流量计(115),控流阀进口管线上连接有一与絮凝剂桶(112)连通的回流管,回流管上设有回流阀(117);空压机(401)出口管线上依次设有控流阀(402)和空气流量计(404),控流阀进口管线上连接有放空管,放空管上设有调气阀(406)。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多级回流负荷控制生物法模拟反应器,其特征是:所述混合反应槽(109)出水管的标高高于初沉槽(202)进水管的标高;第1好氧曝气器(305)上部的水平出水管(306)与第2好氧曝气器(307)上部连通,第2好氧曝气器上部的水平出水管(308)与第3好氧曝气器(309)上部连通;初沉槽出水管的标高高于厌氧反应器出水管的标高以及高于水平出水管(306、308)的标高,以及高于第3好氧曝气器(309)上部水平出水管(310)的标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多级回流负荷控制生物法模拟反应器,其特征是:所述混合反应槽(109)、初沉槽(202)、厌氧反应器(302)以及三个好氧曝气器(305、307、309)均按照进水量3.0m3/d设计;厌氧反应器以及三个好氧曝气器均为φ1500×4300mm的筒状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级回流负荷控制生物法模拟反应器,其特征是:所述混合反应槽(109)出水管标高为+4.20M,初沉槽(202)进水管标高为+4.03M、出口管标高为+4.00M,厌氧反应器(302)进水管标高为+0.20M、出水管标高为+3.80M、第1好氧曝气器(305)进水管标高为+0.20M、出水管标高为+3.80M、第2好氧曝气器(307)出水管标高为+3.70M、第3好氧曝气器(309)出水管标高为+3.6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383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佛墙组合单元的改良结构
- 下一篇:油炸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