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减压和充气的轮胎气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4356.1 | 申请日: | 2008-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683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潘德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德洪 |
主分类号: | F16K15/20 | 分类号: | F16K15/20;F16K17/18;B60C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1000四川省绵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减压 充气 轮胎 气门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门,特别是能自动减压和自动充气的轮胎气门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轮胎由于长时间负荷、在行驶过程中温度升高、昼夜温差过大、加气时的疏忽大意等使轮胎内的气压过大,而轮胎气门不能随时排气,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当轮胎内压强降低后又必须人工补气,比较麻烦。现阶段,只有能够自动减压或自动充气的气门,并没有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的气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在于解决现有气门不能够兼有自动减压和自动为气压减小的轮胎充气的功能,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动减压和充气的轮胎气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
由垫台、密封垫、软管、弹簧、排气管道、凹槽、限压阀、特殊单向阀、普通单向阀、单向阀滑杆、活塞推动杆、小铁环组成。软管两端分别连接排气管道和限压阀排气口,排气管道将外界与气门内部连通。特殊单向阀内部有一个限压阀,此单向阀只能向外部通气,可以稳定轮胎内部的气压,特殊单向阀上的滑杆可在凹槽内自由滑动,密封垫分别位于垫台下方和特殊单向阀与普通单向阀上,单向阀上的弹簧由弹簧固定杆固定在垫台上。充气阀的出气口和进气口内安装有两个单向阀,且单向阀安装方向相同,均只能向内部通气。强力弹簧位于充气阀的活塞和底部之间,充气阀中的活塞推动杆伸于轮胎内部。活塞推动杆下方的小铁环所在平面与轮胎所在平面垂直,活塞推动杆具有一定的弹性。限压阀上下各有一个口,分别为限压阀排气口和限压阀进气口,限压阀中的弹簧在活塞与顶部之间。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同一气门上不能自动减压和在胎压降低后不能自动补气的问题。设计简单,成本低,易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中各个标注与图2,图3的各相同点标注一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限压阀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单向阀结构图
图中:1、单向阀滑杆2、凹槽3、软管4、排气管道5、普通单向阀6、小铁环
7、特殊单向阀8、垫台9、密封垫10、活塞推动杆11、弹簧12、限压阀排气口
13、限压阀进气口14、弹簧固定杆15、限压阀16、充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3,软管3两端分别连接排气管道4和限压阀排气口12,排气管道将外界与气门内部连通。特殊单向阀7上的滑杆1可在凹槽2内自由滑动,密封垫9分别位于垫台8下方和特殊单向阀7与普通单向阀5上,单向阀上的弹簧由弹簧固定杆14固定在垫台8上。充气阀的出气口和进气口内安装有单向阀,且单向阀安装方向相同,均只能向内部通气。强力弹簧位于充气阀的活塞和底部之间,限压阀上下各有一个口,限压阀中的弹簧在活塞与顶部之间。给轮胎充气时特殊单向阀7被气体推开垫台8形成空隙供气体进入,充气结束时单向阀7在弹簧11和轮胎内的气体共同作用下与垫台8紧密接触,起到密封作用。当汽车轮胎长时间负荷、在行驶过程中温度升高、昼夜温差过大、加气时的疏忽大意等使轮胎内的气压增大时,且超过限压阀15的限压值时,限压阀15排气,限压阀15放出的气体经过软管3从排气管道4排出,直到压强到达限压阀15的限压值内为止。由于温度的升高使轮胎内的气压增大造成限压阀放掉部分气体或轮胎漏气,使得轮胎内的气体总量小于标准量,如不恢复轮胎内的气体总量,温度恢复时轮胎就瘪了,就会使车辆在行使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增大,不便于车辆的行驶。活塞推动杆10下方的小铁环6与轮胎内侧的接触部位位于轮胎下方之前,随车轮的转动接触部位运动到下方,此过程使活塞推动杆10推动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活塞内的气体,当气体的压强超过轮胎内部地的压强时,活塞内的气体进入轮胎;当接触部位从下方随轮胎向上运动的过程,轮胎内部压强使轮胎与小铁环6接触的部位的轮胎恢复原形状,与接触部位形成一定的空间,此时弹簧11就未受到压力作用,弹簧11恢复长度推动活塞,使气体从外界由排气管道4进入充气活塞16中。随车轮的转动重复此过程就能使轮胎内的气压恢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德洪,未经潘德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43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辊双循环冷却系统
- 下一篇:对焊连接内装式蝶型止回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