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进边出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4926.7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73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侯锋;张进;邵严青;宋宝增;邓相玉;赵绍燕;代健;何继辉;杨浩;罗隆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詹永斌;吴彦峰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进边出 沉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淀池,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矩形沉淀池,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矩形且中进边出的沉淀池。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废水处理设施是城市污水处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主要构筑物为反应池与二沉池。利用固、液相之间的密度差,生物反应所产生的污泥和水的混合物在二沉池内进行泥水分离,清水在上层,污泥沉淀到底部,上层清水在达到国家标准后排出沉淀池,下部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剩余污泥排出系统外。二沉池起着澄清、浓缩和贮存污泥的作用,担负着去除原水中大量悬浮物的任务,是必不可少的主体设备,占工程总体投资的30%左右,其往往成为整个活性污泥过程“瓶颈”部分,决定着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二沉池根据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和竖流式沉淀池三种。其中辐流式沉淀池和竖流式沉淀池为圆形池体,水力负荷较高,而难于布置,空间利用率不高,而平流式沉淀池为矩形,易于布置,但水力负荷较低。普通的平流沉淀池,布水设施布水不均匀,池容利用率不高,一般只有70%左右,水力负荷较低,占地面积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平流池中能有效的保持水流流速均匀和减少水头损失,提高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和水力负荷的一种中进边出的沉淀池。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进边出沉淀池,整体为矩形,包括进水井、进水分配渠、污泥渠、出水渠和刮吸泥机,其中污泥渠位于沉淀池的一边,出水渠为两条,分别位于沉淀池的对称的两边,刮吸泥机的一端与污泥渠连通且垂直于污泥渠所在的边,进水井垂直于整个沉淀池且与进水分配渠连通,进水分配渠包括平行于出水渠所在的边的配水渠、平行于出水渠所在的边且将配水渠分隔为对称的两部分的格板、其中格板的下部从配水渠的下部伸出且固定在沉淀池的底部、位于配水渠底部且沿配水渠长度方向间隔开的数个配水孔、配水孔对称的分布于格板的两边、竖直固定在配水渠底部用于将从配水孔流出的水控制为垂直流的挡板一和固定在格板下部的用于将水流方向控制为水平流的挡板二,所述进水井位于配水渠的中部,配水渠从中部向两端的断面逐渐减小,且从中部到两端的的配水孔之间的间隔距离逐渐缩小。
所述配水渠的断面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挡板一和挡板二,使水流变为水平流从而更易于污泥的沉淀,格板的设置使得水流更为均匀,采取中间进水两边出水的方式有效的减小雷诺数,使沉淀池内形成稳定的平流效果,同时对布水设施进行改进,采取对配水渠渐缩断面和渐缩配水孔距相结合的方式来使布水均匀和减少水头损失,同时也便于建筑施工。该沉淀池能够显著提高沉淀效果,增大表面负荷,可达到34m3/(m2·d),容积负荷高于5m3/m2·d,容积利用率达到85%以上,优于一般平流沉淀池20%以上。
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使沉淀池的布水更加均匀和减少水头损失,从而使得污水的处理过程中污泥的沉淀效果更加理想,显著提高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水分配渠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1是进水井 2是进水分配渠 3是出水渠 4是污泥渠
5是刮吸泥机 6是配水渠 7是格板 8是配水孔
9是挡板一 10是挡板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优选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四川省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49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捻多孔涤纶长丝
- 下一篇:一种装载槽车挥发性液体的气体回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