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追踪纠偏托辊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6550.3 | 申请日: | 2008-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00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金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樊凯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9/16 | 分类号: | B65G39/16 |
代理公司: | 襄樊中天信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帅玲 |
地址: | 44105***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追踪 纠偏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领域内能纠正带式输送机胶带跑偏的自动追踪纠偏托辊。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是冶金、煤炭、交通、电力、建材、化工、轻工、粮食和机械等行业输送散装物料和成件物品的主要设备,它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到上述行业物料输送和物品供应。而胶带跑偏是带式输送机最常见的故障,对其及时准确地处理是其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跑偏的现象和原因很多,要根据不同的跑偏现象和原因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造成输送机胶带跑偏的根本原因是:胶带所受的外力在胶带宽度方向上的合力不为零或垂直于胶带宽度方向上的拉应力不均匀而引起的。由于导致胶带跑偏的因素很多,故应从输送机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及维护等方面来着手解决胶带的跑偏,规律是:“跑紧不跑松”、“跑高不跑低”、“跑后不跑前”。即如果胶带两侧的松紧度不一样,则胶带向紧的一侧移动;如果胶带两侧的高低不一样,则胶带向高的一侧移动;如果托辊支架等装置没有安装在与胶带运行方向的垂直截面上,而是一端在前,一端在后(沿胶带运行方向),则胶带会向后端移动。现有各种纠偏器普遍利用的是“跑后不跑前”的作用原理,皮带跑偏时托辊围绕回转中心发生水平旋转,实现胶带所受的外力在胶带宽度方向上的合力为零实现纠偏的目的,现普遍采用摩擦调心托辊、锥形调心托辊、带立辊调心托辊、液压调心托辊等纠偏器,其缺点是:1、纠偏效果一般;2、使用寿命短(一般只有半年);3、维护量极大;4、会不同程度地磨损皮带边缘、损伤胶带;5、密封性能差;6、不能适应恶劣环境;7、只能实现有限纠偏。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对跑偏皮带追踪纠偏的自动追踪纠偏托辊,利用感应胶带对纠偏托辊两端作用力不同以及侧辊的摩擦力不同,纠偏托辊回转,利用胶带跑偏趋势实现快速纠偏,克服传统纠偏器必须在胶带跑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实现强制纠偏,而且只能将胶带控制在设定的跑偏范围之内,以实现提高皮带安全运行稳定性和自动化运行的水平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支架上安装有托辊轴,托辊轴轴向设置有内、外双筒体,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在托辊轴两端设置有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的轴承全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内筒体两端是内锥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外筒体外缘面上包覆耐磨材料。
通过采用设置有轴承的内外双筒体装配结构,纠偏托辊灵活转动,通过采用全密封结构,保证轴承转动的灵敏度和长时间使用寿命,内筒体两端设置特殊的锥型结构,包覆耐磨材料的外筒体围绕内筒体旋转,保证胶带一旦跑偏可以在锥部作用力的作用下快速回位,提高皮带安全运行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计帶有轴承的内外双筒体水平旋转机构和端部锥体结构使跑偏胶带一旦处于跑偏位置后,将同时承受两种纠偏作用力,实现快速纠偏;
2、外筒体外侧包覆的耐磨材料,使摩擦系数加大,增加作用力,以延长纠偏托辊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托辊轴1安装在两个支架之间,安装在其相应孔中,托辊轴1轴向方向上设置有外筒体2、内筒体3,内、外筒体之间设置有轴承4与其它装配附件,外筒体2的内孔为阶梯形结构,以便装置轴承4及附件,外筒体2在外力作用下,在轴向两端两个轴承4的外缘面上,围绕内筒体3旋转,用于保证纠偏托辊围绕托辊轴1水平灵活转动,轴承4全密封,以保证轴承转动的灵敏度和长时间的使用寿命,内筒体3两端内孔设置特殊的锥型结构,以确保胶带一旦跑偏可以在锥部作用力的作用下快速回位,外筒体2外侧包覆耐磨材料5,可起到增加摩擦力和提高耐磨寿命的作用,耐磨材料5可用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制作或使用耐磨橡胶或耐磨涂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樊凯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襄樊凯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65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