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E型钢阻尼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6839.5 | 申请日: | 2008-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18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马欧尼;仝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艾尔格桥梁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62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型钢 阻尼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部件,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桥梁梁体与桥墩之间的E型钢阻尼支座。
背景技术
支座是当代桥梁抗震设计、建设的工程部件。目前国内支座通常使用的有盆式橡胶支座、球型钢支座,该类结构仅能传递梁体的作用力,无法吸收地震能量;为了满足桥梁的抗震设计通常在梁体和桥墩之间再配置阻尼器。此种方案需要安装空间很大、同时加工成本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在无地震或小震时发挥支座功能、大地震时吸收能量发挥阻尼功能,整体结构小、质量轻E型钢阻尼支座,使其便于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E型钢阻尼支座,包括上锚碇板、底盆、中间衬板,所述中间衬板的上端面与上锚碇板下端面接触,所述中间衬板的下端位于底盆内腔中,其特征是在中间衬板上端与上锚碇板下端面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滑块和导轨,在上锚碇板与中间衬板之间装有E型阻尼元件,所述E型阻尼元件为钢制E形造型元件,在该E型阻尼元件三只脚的端部设有连接孔,所述E型阻尼元件中任意两只脚或一只脚上的连接孔与上锚碇板用销轴铰接,E型阻尼元件其余脚上的连接孔与中间衬板中耳板用销轴铰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E型阻尼元件中间一只脚上的连接孔与中间衬板用销轴铰接,其余两只脚上的连接孔与上锚碇板用销轴铰接。
在上述中间衬板与底盆内腔之间可以设有球冠衬板,中间衬板下端面为内凹球面,与球冠衬板上端的球面配合,球冠衬板下端位于底盆上面。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中间衬板的上端面与上锚碇板下端面之间相互接触的部分最好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分别优选为XLIDE耐磨板和镜面不锈钢板。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E型阻尼元件最好安装在上锚碇板与中间衬板之间相对的两侧。
在上锚碇板和中间衬板上可以分别固定有连接耳板,连接耳板上设有定位孔,与上锚碇板铰接的E型阻尼元件用销轴铰接在固定于上锚碇板上耳板的定位孔中,与中间衬板铰接的E型阻尼元件用销轴铰接在固定于中间衬板上耳板的定位孔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座的结构可以采用常规的盆式支座或球型支座,具备支座所有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所述E型钢阻尼元件选用特殊钢材,延展性、冲击韧性好,其滞回特性理想。
本实用新型将上述E型钢阻尼元件和常规的支座结合在一起,当本实用新型承受水平载荷时,首先梁体将力传递到支座上部、支座上部把力传递给E型钢阻尼元件,E型钢阻尼元件再把力传递给支座下部。在无地震或小震时,所述E型钢阻尼元件能承受梁体的反力、处在弹性范围,大地震时进入塑性范围,吸收能量。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单向阻尼和双向阻尼,单向阻尼支座的另一方向可设置成滑动型或固定型。支座的上下锚碇板分别固定在埋于梁和桥墩混凝土中的锚碇钢棒上。
本实用新型E型钢阻尼支座整体结构小、质量轻、阻尼特性、性价比高,其抽换非常方便,安装方式可以多样化,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安装方式,便于安装,提高安装效率和安装精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1.能传递桥梁的垂直力,水平力;
2.具有水平阻尼特性;
3.允许桥梁的转角和位移;
4.具有单向阻尼固定型、单向阻尼滑动型、双向阻尼型三种规格,以适应不同要求;
5.可用于混凝土桥和钢桥;
6.耐磨板采用最新研制的耐磨滑动材料(XLIDE),具有高耐久性,使用寿命为PTFE的5倍,耐压强度为PTFE的6倍(面压180MPa)。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锚碇板1、下锚碇板2、底盆3、中间衬板4,所述中间衬板4的上端面与上锚碇板下端面紧密接触,其接触面设有XLIDE耐磨板和镜面不锈钢板构成的耐磨层5,XLIDE耐磨板固定在中间衬板4的上端面或上锚碇板下端面,镜面不锈钢板固定在与之相对应的另一表面。在中间衬板4上端与上锚碇板1下端面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滑块6和导轨7,滑块6用螺拴固定在中间衬板4上端,导轨7设置在上锚碇板2下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艾尔格桥梁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艾尔格桥梁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68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