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单蓄热的蓄热式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7802.4 | 申请日: | 2008-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56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戴方钦;罗明;陈莉;戴方冰;房红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虹工业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22 | 分类号: | F23D14/22;F23D14/66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石 坚 |
地址: | 430040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蓄热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燃烧技术领域,尤其是使用煤气作为燃料的工业炉窑的燃烧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业炉技术中,利用炉膛废气的余热加热煤气或助燃空气有两种装置,一类是换热器,另一类是蓄热室。
换热器发明于1828年,其大多数是用金属制造的。工业炉使用换热器,一方面是为了回收废气余热,另一方面是提高燃烧温度。由于当时的金属换热器耐高温性能差,所以空气或煤气的预热温度很低,致使一些炉子的燃烧温度不能满足冶炼工艺的要求。
1858年,威廉·西门子(Willian Siemens)在发明平炉炼钢法的同时,发明了蓄热室。它能够把空气预热到较高的温度。1861年,蓄热室首先用在玻璃窑炉上,并获得专利。接着,它在平炉和高炉上普遍使用。这些炉子使用蓄热室不仅是为了节约燃料,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燃烧温度,以满足工艺的要求。所以,在许多炉子上,蓄热室取代了换热器。
后来,随着金属制造业的发展和金属材料性能的改善,金属换热器再度兴起。由于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所以凡是在空气预热温度不太高的炉子上,换热器又取代了笨重的蓄热室。只有空气预热温度很高的热风炉、平炉和玻璃熔炉等,蓄热室仍在使用。
1982年,英国Hotwork公司发明了第一对陶瓷蓄热式燃烧器(Regenerative Ceramic Burner,RCB),并成功地应用于玻璃熔炉上,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增产效果。这些效果使几乎被淘汰的蓄热室“东山再起”,得到了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快在加热炉、锻造炉、热处理炉、加热炉等广泛应用。蓄热式燃烧器的出现标志着蓄热式燃烧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采用的蓄热式燃烧器种类很多,但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一些问题:燃烧过程组织的不好,燃料燃烧不完全,尤其是用于轧钢加热炉时导致的钢坯氧化烧损过大。烧嘴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尤其是烧嘴中的蓄热体容易在使用过程中被堵塞或损坏,更换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气单蓄热的蓄热式燃烧器,通过合理组织煤气的燃烧过程,提高煤气的燃烧效率。同时通过烧嘴结构的优化设计,保证这种燃烧器在使用过程中维修方便,特别是使用在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工况下,蓄热体和整个烧嘴的更换都比较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空气单蓄热的蓄热式燃烧器,含有燃烧器本体和烧嘴砖,烧嘴砖上设置有点火孔。所述的燃烧器本体是一个砌有耐火材料内衬的金属腔体,空气蓄热室设置在金属腔体内,其出口与烧嘴砖通过法兰连接为一体;与煤气入口套件连通的煤气通道穿过空气蓄热室上部与烧嘴砖的煤气喷口相连通;与空气蓄热室连通的一次空气通道与着火室成一定角度连通,与空气蓄热室连通的二次空气通道沿着火室外围通向烧嘴砖外。
所述的煤气通道是耐火材料砌成的通道或金属管通道。所述的一次空气通道与着火室中心线之间的角度是0~45°,或以0~45°的旋转角进入着火室。
所述的一次空气通道在着火室的出口是环煤气喷口圆周均匀分布的2至多个。所述的二次空气通道是环着火室圆周均匀分布的2至多个。所述的金属腔体上部和下部由法兰连接。烧嘴砖与炉体由法兰连接。所述的空气蓄热室内的蓄热体是蓄热小球或蜂窝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用组合结构,各部分用法兰或其它方式连接,烧嘴砖和炉墙的连接也用法兰连接,因此烧嘴的维护和更换很方便,烧嘴和炉体的连接也很严密。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集气箱;2——空气入口;3——炉栅;4——卸球门;5——蓄热体;6——装球门;7——煤气入口套件;8——煤气通道;9——隔热材料;10——耐火材料;11——(烧嘴砖与烧嘴本体连接)法兰;12——点火孔;13——(烧嘴与炉体连接)法兰;14——烧嘴砖;15——着火室;16——煤气喷口;17——一次空气通道;18——二次空气通道;19——蓄热室,20——(烧嘴上部与烧嘴下部连接)法兰;21——金属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虹工业炉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科虹工业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78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实用内六角螺钉/螺栓
- 下一篇:水泵用泵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