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凸轮式车胎自动充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7873.4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43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肖华;侯顺轶;王鹏;耿振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C23/10 | 分类号: | B60C23/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 荣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轮 车胎 自动 充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凸轮式轮胎自动充气装置,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自动对轮胎的充气。
背景技术
一般的车辆轮胎打气都需要人们手动打气,费时又费力,如果在路途中车胎没气,而附近又没有可以打气的地方,并且没有带气筒,那就束手无策了。遇到这种情况,给出行和办事造成立不小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许多相关专利提出了解决方案,但是据调查没有一个得到了真正的应用或普及,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1.造价昂贵,结构复杂,不便于携带;2.充气效果差,效率低,比较费力;3.外观难看,有噪声,对行驶造成的影响比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的凸轮式轮胎自动充气装置,使车辆在运行过程中自动充气,给人们骑车出行带来方便。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凸轮式车胎自动充气装置,至少包括气缸、配气轴和导气管,其特征在于:配气轴外部安装有凸轮,配气轴与凸轮之间开有通气道,通气道的进气孔通过导气管与气缸的出气口连接,通气道的出气孔通过导气管与车胎气门连接。
所述通气道的出气孔和车胎气门之间的导气管上装有单向进气阀,保证车胎内的压强稳定,避免气缸不能及时暂停而对车胎造成损害。
所述的气缸至少包括出气口、弹簧、活塞和推杆,推杆在气缸内的一端与活塞连接,推杆的另一端设有转轮,且推杆在气缸外部分设有一个销。在不需用充气的时候可以通过此销将推杆固定,推杆与凸轮分离,不产生压缩气体;需要充气的时候再将销拔掉即可。
所述配气轴呈类似圆筒状,配气轴外表面一端开有进气孔,另一端开环形槽,进气孔和环形槽由配气轴壁内圆孔连通。凸轮开有出气孔,出气孔与环形槽连通。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车轮转动提供动力实现自动充气的,将气缸安装于车辆后支撑杆上,配气轴安装在车轴上,配气轴内圆与车辆轮毂固定,气缸出气口通过导气管与通气道的进气孔密封连接,通气道的出气孔通过导气管与车胎气门连接,形成封闭通路。调节气缸推杆与凸轮的距离,当凸轮随车轮转动时,凸轮可以通过转轮推动推杆作往复运动,从而使气缸压缩气体做功,产生压缩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表现在下述方面:
1、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占用空间小,且安全可靠,不需要对车辆做大的改动。只需在车辆上安装本实用新型即可,不会对车辆的行驶造成影响。
2、充气时无需人做大量额外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自行车胎气充足,并可以通过销自助暂停,暂停以后本装置对车辆行驶将无任何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安装及配合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导气装置及凸轮安装位置局部A放大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
图中1.气缸,2.车辆支撑杆,3.车轮,4.气门,5.转轮,6.销,7.推杆,8.导气管,9.单向进气阀,10.导气管,11.配气轴,12凸轮,13.环形槽,14.配气轴壁内圆孔,15.进气孔,16.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气缸1、配气轴11和导气管,配气轴11外部安装有凸轮12,配气轴与凸轮之间开有通气道,通气道的进气孔通过导气管8与气缸的出气口连接,通气道的出气孔通过导气管10与车胎气门4连接。通气道的出气孔和车胎气门4之间的导气管10上装有单向进气阀9,保证车胎内的压强稳定,避免气缸不能及时暂停而对车胎造成损害。
气缸1安装于车辆支撑杆2上,配气轴11安装在车轴上,配气轴11内圆与车辆轮毂固定,气缸出气口通过导气管7与通气道的进气孔密封连接,通气道的出气孔通过导气管9与车胎3气门4连接,形成封闭通路。调节气缸推杆7与凸轮12的距离,当凸轮12随车轮3转动时,凸轮12可以通过转轮推动推杆7作往复运动,从而使气缸压缩气体做功,产生压缩空气。
气缸1至少包括出气口、弹簧、活塞和推杆7,推杆7在气缸内的一端与活塞连接,推杆的另一端设有转轮5,且推杆7在气缸外部分设有一个销6。在不需用充气的时候可以通过此销将推杆固定,推杆与凸轮分离,不产生压缩气体;需要充气的时候再将销拔掉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78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夹式钳子
- 下一篇:一种用于粘贴极耳胶带的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