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拖拉式自动鞋套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8303.7 | 申请日: | 200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36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徐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良杰 |
主分类号: | A47G25/80 | 分类号: | A47G25/80;A43B3/1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2300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拖拉 自动 鞋套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拖拉式自动鞋套机。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人们进屋换鞋保持室内环境卫生等问题,本人于2008年2月5日申请了拖拉式自动鞋套机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46882.X(暂未公开),后在产品研发试用过程中,发现原设计上的串联鞋套脱离方式因为是依靠鞋插入孔出口处铰接的联动摆臂卡住机器内的第二只鞋套不继续前移脱轨,然后再将已套在脚上的鞋套强行拉脱,此种脱离方式针对不同的鞋套对鞋套的滑动连接件的连接牢度有不同的要求,串联式鞋套因为材质的不同,用同种鞋套滑动连接件很难做到可靠的将鞋套串联起来后在工作过程中不出差错,要么连接过牢不易拉脱、要么牢度不够在滑动过程中会意外脱离,这样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就存在故障隐患,而根据鞋套材质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鞋套滑动连接件虽然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但又给鞋套的生产配套过程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背景技术的不足问题,不再采取依靠联动摆臂卡住机器内的第二只鞋套而强行拉脱的方法,而去掉了联动摆臂结构件,利用串联鞋套的连接方法而使鞋套在滑动过程中稳定连接并且能自然脱离,设计更简单实用,真正的零故障率,确保百分百稳定的出套率,并且能简化鞋套的生产工艺,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拖拉式自动鞋套机,它包括机身1、位于机身1上的脚插入孔2,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鞋套储存送料导轨7、第一止动件8和第二止动件9,脚插入孔2的前端有出口3,第一止动件8和第二止动件9分别对称设置于脚插入孔2内的前、后两端,鞋套储存送料导轨7对称设置于机身1内的脚插入孔2两侧,所述鞋套储存送料导轨7上有串联式鞋套1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鞋套储存送料导轨7或为滑槽形导轨,或为轴形导轨,并与配套使用的串联式鞋套10上的滑动连接件13相适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止动件8和第二止动件9,或为铰接设置的单摆结构件,或为弹性挡板,或为弹性挡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机身1上设有透明视窗4,所述透明视窗4位于脚插入孔2后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出口3处设有活动转门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串联式鞋套10由若干鞋套本体11在袋状开口12的对应位置依次通过滑动连接件13串联而成,鞋套本体11上的滑动连接件13与自动鞋套机鞋套储存送料导轨7相适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身1或为卧式结构,或为立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拖拉式自动鞋套机具有如下优点:①它完全改变现有的鞋套机传统概念,将原来独立的鞋套本体串联起来,脚套鞋套是往后拖拉鞋套完成穿套动作,而不是踩脱,仅仅利用脚的拖拉动作和配套鞋套的串联结构特性来实现自动连续穿鞋套。②因为改变了穿套模式,其传动过程完全由脚拖拉鞋套的动作来完成,稳定可靠而且快捷,从而完全摒弃了现有鞋套机诸如踏板、传动机构、鞋套拉钩、脱套机构等等一些复杂的结构,仅仅只需要鞋套储存送料导轨和独立的止动件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过程,真正做到简单可靠、成本低廉且出套率高、零故障的一种理想的大容量自动鞋套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与图3相适配的串联鞋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与图5相适配的串联鞋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鞋套本体示意图(未张开状态)。
图8、图9、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1、图12、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中1.机身,2.脚插入孔,3.出口,4.透明视窗,5.活动转门,6.机架,7.鞋套储存送料导轨,8.第一止动件,9.第二止动件,10.串联式鞋套,11.鞋套本体,12.(鞋套)袋状开口,13.滑动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构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分二个实施例作说明)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为便于图解说明仅以机身内机架设置结构件举例,实际产品中可以不要机架,机器结构件可直接设置于机身外壳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良杰,未经徐良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83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