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调节阀在审
申请号: | 200820069366.4 | 申请日: | 2008-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55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岳仁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泰隆科技开发应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04 | 分类号: | F16K3/0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450007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节阀,具体来说是一种涉及对带颗粒介质的流体流量进行调节的新型调节阀。该调节阀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
背景技术
调节阀是工业生产领域自动化技术中最常用的执行元件之一。传统的调节阀在流体流量的调节中,只能对不含固体颗粒的溶液进行比较准确、稳定的流量调节;而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对悬浮液、胶体、稀浆等含固体颗粒的流体进行比较准确和稳定的流量调节、控制;此外,由于流体流动过程中,因压力过高或压力不稳等因素产生的冲击力和摩擦力,也会使阀芯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并严重影响流量稳定调节,从而使调节阀失去调节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一种新型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阀包括阀体,以垂直于阀体流道中心线的方式设置在阀体内的阀杆,通过阀杆安装在阀体流道内的阀芯;所述阀芯包括与阀杆共轴线的安装方式设置在阀体流道内的阀芯筒体,以固接的方式封堵在阀芯筒体上下两端的上、下固定阀板,以及位于阀芯筒体内腔中并分别与上、下固定阀板的相应配合平面构成滑动配合关系的上、下转动阀板;所述上、下固定阀板通过其本体上加工出的中心轴孔分别以动配合的方式与阀杆相结合;所述上、下转动阀板通过其本体上加工出的中心轴孔分别以静配合的方式与阀杆相结合;所述阀芯筒体的内腔通过其筒壁上加工出的与阀体流道介质出口内侧端面形状相匹配、并以密配合方式相对接的介质通道口与阀体流道介质出口连通,且阀芯筒体通过连接件与阀体流道介质出口内侧端面相固接;在上、下固定阀板和上、下转动阀板上分别加工有相互配合的用于连通阀芯筒体内腔和阀体流道介质进口的阀孔。
本实用新型中在上、下固定阀板和上、下转动阀板上分别加工出的相互配合阀孔均为扇形结构。这一结构可使流体流通截面大并且可调,流通阻力小,即使流体中存在颗粒杂质,也不会影响流体正常通过,流体流量也不会波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传统的气动或电动执行机构驱动阀杆便可自动地控制阀门开度,即通过改变阀芯上转动阀板与固定阀板上加工出的相互配合的阀孔的错开面积,来达到调节流量的目的。具体讲,流体介质从阀体流道介质进口分两路由阀芯上、下两个阀孔平衡进入阀芯筒体内腔,并通过阀芯筒体筒壁上加工出的与阀体流道介质出口内侧端面形状相匹配、并以密配合方式相对接的介质通道口流向阀体流道介质出口端,通过改变阀芯上转动阀板与固定阀板上加工出的相互配合的阀孔的错开面积,使转动阀板上的阀孔与固定阀板上的阀孔产生错位,可实现线性调节,改变出料口径,实现变面积出料,可根据进料量自动调整出料量,使进出料量自动平衡,操作范围可达10%~10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阀采用了平行式、角行程的设计思路,使得介质流向在阀体方向为左进右出,在阀芯方向为上、下平衡进料,右侧出料,所以介质不是直接冲击阀片,有效降低了阀芯与阀片连接密封处的压力,从而提高了对流量的调节品质。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不仅具有动作灵敏、开关阻力不随压力变化,流通截面大,流通阻力小,流体允许存在颗粒杂质的特点,尤其适用对悬浮液、胶体、稀浆等含固体颗粒的流体进行比较准确和稳定的流量调节、控制。可广泛用于电力、冶金、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等工业的流体输送自动控制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a为介质进口,b为介质出口,1是下阀盖,2是阀体,3是下固定阀板,4是下转动阀板,5是阀芯筒体,6是上转动阀板,7是上固定阀板,8是上阀盖、9是填料函,10是填料,11是压盖,12是阀杆,13是连接件,14是联轴器,15是执行机构,16是阀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泰隆科技开发应用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泰隆科技开发应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93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通道扁管
- 下一篇:笼型对行橡胶胎镇压驱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