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叶滤机集液管密封圈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0209.5 | 申请日: | 200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76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程秀鑫;葛学强;葛保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未来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7/02 | 分类号: | F16L17/02;B01D2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454171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滤机集液管 密封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叶滤机集液管密封圈。
背景技术
叶滤机是粗液精制的主要设备,精制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精液质量,进而影响氢氧化铝(氧化铝)的质量,它的工作工程包括“挂泥(滤饼)——过滤——反冲——卸泥”共四个阶段,其中过滤阶段是产出精液的过程,过滤的原理是:如图1、图2所示,从粗液槽送来的粗液(浮游物正常在0.2~1.0g/l)被送入叶滤机筒体1内,由于此时叶滤机是封闭的,只在叶滤机筒体1内存在外表面附着着过滤介质(滤布和滤饼)的滤片3处存在着出口,由于过滤介质的阻力和送料粗液泵的压力推动,实际上叶滤机筒体内一直存在着正向压力,推动粗液着粗液朝着滤片3移动,滤液就穿过过滤介质的微细孔进入滤片3,被集液管8收集,汇聚一起,通过滤液管11、高位槽到后序工序,图1中6为滤液出口管,2为滤板,9为排渣口。在集液管8与滤液管11在叶滤机筒体内部分的连接处有一个卡口4,卡口4内有一个密封圈5。如图3所示,由于传统的立式叶滤机集液管密封圈5是外形呈柱形的管状,这样在安装时好后的密封程度不够,很容易漏料,从而使叶滤机操作时精液的浮游物很不好控制,按0.1g/l指标控制的合格率很低,按2007年一月份计算仅有87.43%,最高0.46g/l,最低0.030g/l,大量的不合格精液需要反复重新过过滤,并且需要反复拆装叶滤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效果更好的叶滤机集液管密封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叶滤机集液管密封圈,密封圈采用中空的圆台型结构,密封圈的较小端与集液管的接口插接配合。
所述的集液管的接口内管壁的直径值介于密封圈上、下底面直径值之间。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密封效果较好。密封圈采用中空的圆台型结构,安装时以坡面与集液管的接口进行连接,这样就很容易密封严实。改造后的2007年六月份尽管控制指标降到了0.08g/l合格率为88.30%,最高0.18g/l,最低0.030g/l,即使情况特殊时精液浮游物稍有超标也可以不用理睬。相应成品中二氧化硅和氧化铁的百分含量从改造前一直徘徊在二级品边缘的0.022~0.024%下降到0.006~0.011%,从根本上改变了氢氧化铝的产品质量,大大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我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立式叶滤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立式叶滤机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密封圈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圈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4所示,叶滤机集液管密封圈,密封圈7采用中空的圆台型结构,密封圈7设置在卡口4内,且较小端与集液管8的接口插接配合。集液管8的接口内管壁的直径值介于密封圈7上、下底面直径值之间。
密封圈采用中空的圆台型结构,安装时以坡面(即圆台的锥面部分)与集液管的接口进行连接,这样更容易密封严实,而且密封效果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未来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未来铝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02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