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压带锁髓内针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1246.8 | 申请日: | 200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96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成;杨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金成;杨玉辉 |
主分类号: | A61B17/84 | 分类号: | A61B17/84;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宏伟 |
地址: | 130033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压 带锁髓内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加压带锁髓内针,是对现有带锁髓内针结构的改进,属于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骨科医生Kuntscher首先提出带锁髓内针的概念、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几代骨科人不懈地努力探索和完善,这项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首选方式。其主要理念是将一枚与长骨骨髓腔形态匹配的髓内针在瞄准定位装置辅助下经骨端打入、闭合复位情况下固定骨折,近端安放一枚锁钉,远端安放两枚锁钉,固定的同时又可以防旋。与其他骨折固定方法比较,具有手术创伤小,最低限度影响骨折部位血供,骨折端固定可靠,符合生物力学的弹性固定等优点,病人因可以早期进行功能练习,显著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降低了骨不连和关节僵硬的发生率。
然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髓内针及其附件由于自身没有设置加压装置,致使术中无法有效进行骨折端加压,反而容易造成骨折分离,是影响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另外当下肢负重后一方面由于锁钉的存在无法对骨折端进行有效加压,另一方面应力全部集中在远端锁钉上,很容易造成锁钉折断,既给患者带来痛苦又影响骨折愈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压带锁髓内针,解决现有髓内针由于无法对骨折端进行有效加压,容易造成骨折分离的缺欠,使其更加符合临床上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现有带锁髓内针没有专门加压装置,无法进行术中加压;术后一定时期必须取出一侧锁钉才能实现负重时骨折端加压(动力加压)。本发明在原有带锁髓内针的基础上增加专有术中加压装置,期望达到骨折一期愈合的目的。髓内针远端锁孔由固定锁孔改为滑动锁孔,以便在不取锁钉的情况下达到负重加压(动力加压)。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髓内针、轴向瞄准杆组成,连接杆的前端为螺栓结构,穿插在轴向瞄准杆的底部,由轴向瞄准杆上的调整连接螺栓内穿过连接到髓内针尾端内的螺纹结构固定连接,调整连接螺母与轴向瞄准杆上的调整连接螺栓上的螺纹构成可调的螺纹连接副;髓内针远端的锁钉孔为椭圆形长孔。
既往的手术中通常于长骨近端开孔并扩充髓腔至骨折端,将髓内针由近端向远端插入髓腔,牵引复位骨折后继续向远端插入至髓内针于髓腔外留置0.5-1cm,在轴向瞄准杆上连接三维定位装置,校准后分别锁定远端锁钉及近端锁钉,术中没有骨折端加压过程。经过改进后的髓内针和轴向瞄准杆采用可调的螺纹连接副,术中当髓内针远端锁钉锁定后,将螺母旋转向远端,并以长骨近端为支点继续旋转螺母,结果将导致骨折端间隙逐渐变小,达到术中对骨折端进行加压的目的。
将髓内针远端的两个锁钉孔分别向远端扩充一个孔位,但是锁钉时仍然靠近近端,经术中加压后使锁钉靠近锁孔远端。这样当术后下肢负重时就会有一个孔位的加压空间,在原有术中进行加压固定的基础上这个加压空间已经足够了,既不会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又符合弹性固定原理,而不再会造成锁钉折断了。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带锁髓内针的优点在于:髓内针的轴向瞄准杆连接装置与髓内针之间加装了可调的螺纹连接机构,能够进行术中即时对骨折端加压,避免因为骨折分离造成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髓内针的远端锁钉由点状固定改进为滑动固定,形成术后负重后持续加压(动力加压),符合弹性固定的原理,防止因骨折端骨质吸收造成的骨折分离,同时避免了远端锁钉折断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图。
1、调整连接螺母;2、髓内针;3、锁钉孔;4、连接杆;5、锁钉孔;6、轴向瞄准杆上的调整连接螺栓;7、轴向瞄准杆。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所示,轴向瞄准杆与髓内针之间的连接杆4的前端为螺栓结构,穿插在轴向瞄准杆7的底部,由轴向瞄准杆上的调整连接螺栓(中空)6内穿过连接到髓内针2尾端内的螺纹结构固定连接,调整连接螺母1与轴向瞄准杆上的调整连接螺栓6上的螺纹构成可调的螺纹连接副,用于调整骨折端间隙,达到术中对骨折端进行加压,其中,轴向瞄准杆上的调整连接螺栓6的直径为12mm;螺距为0.1mm,调整连接螺母1的直径为36mm(参见图2);髓内针2的远端锁钉孔3、5分别向远端扩充一个孔位,形成椭圆形孔位,规格为11mm×5.5mm(参见图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金成;杨玉辉,未经王金成;杨玉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12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大型振动试验系统的组合台面
- 下一篇:鼓风门气密性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