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营养土装钵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2147.1 | 申请日: | 200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33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梁正伟;关法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A01G9/08;B65B1/04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守忠 |
地址: | 130021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营养 土装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是一种营养土装钵机。
背景技术
育苗移栽技术在国内外的农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欧美、日本等国就已经研制出与其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育苗移栽机械,机械化移栽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对于育苗容器而言,国外绝大多数采用多孔育苗盘的方式进行育苗,并形成以育苗盘育苗移栽的相应机械化生产体系。对于国内而言,受农业设施发展水平和成本因素的双重因素影响,育苗容器主要采用塑料营养钵,但针对这种育苗方式的装钵机械化研究比较滞后,目前尚无关于营养钵装钵机械的报道。
目前在营养钵育苗技术目前已经在蔬菜、瓜果、玉米、棉花、烟草、甜菜、羊草等作物的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营养土装钵是育苗移栽种植方式中非常重要而劳动强度较大的作业环节,而且要求的时效性非常强。在育苗移栽技术操作的各个环节中,营养土装钵作业的劳动强度仅次于收获和移栽作业,约占总劳动量的10%~20%。在实际生产中,装钵的时令性要求强,而目前的手工装钵不仅速度较慢(2000~3000个/天人),任务繁重,而且由于长时间弯腰,易对人体腰椎产生损害,育苗规模受到了限制。营养土装钵的低效率和高强度对育苗移栽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实现营养土装钵机械化就显得非常必要。随着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目前生产中急需一种高效的营养土装钵机械,来解决农民育苗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营养土装钵机。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营养土装钵机,由动力机构和传送机构组成;
所述的动力机构由电机7、减速机5、皮带轮3和皮带4组成,位于整台机械的底部位置;电机7的动力输出轴与减速机5的轴相连,电机7的动力输出轴经过二级变速后,再经过减速机5减速至适当转速(60r/min),通过减速机5动力输出皮带轮3带动三角带4,三角带4再带动一个和搅轮中轴10相连的皮带轮13,从而驱动位于机械上部的混料箱11中的搅轮2工作。
所述的传送机构由进料箱1、混料箱11、搅轮2、飞轮9及出料筒8组成;
进料箱1位于混料箱11的上方,其是一个上方是长方体、正方体或者圆柱体的下方吻接一个倒置的四方台、正四方台或圆台的敞口容器,其下方吻接的倒置的四方台、正四方台或圆台以焊接方式与混料箱11一侧相连并相通,进料箱1的功能是存放营养土并向混料箱11供应营养土,混料箱11为一端开口的圆形的无缝钢筒制成,功能是均匀接纳进料箱内的营养土,并为搅轮2提供进行作业的空间场所;
搅轮2呈螺旋状,缠绕焊接在搅轮中轴10上,搅轮2安放在混料箱11中,同时搅轮2上每隔半圈焊接有10个连续的锥形刮齿12,搅轮2的功能是匀速混拌并推进营养土,所述的搅轮中轴10的轴心与混料箱11的圆心重合,螺旋状的搅轮11是整台机器的核心部件,由于营养土同时具有一定的粘性、流体特性和受挤压后成型的特性,给搅轮带来研制上的巨大困难。利用营养土一定的流体特性,搅轮11采用螺旋式,推动营养土有序运行。针对营养土由于粘性作用而粘附在混料箱11的圆钢筒壁的缺点,以及受挤压后成型导致营养土流动性差的不利因素,在设计上,一方面在搅轮2上安装锥形刮齿12来刮落粘在筒壁上被挤压成型的营养土,同时还可以减少粘在筒壁的营养土对搅轮2的摩擦阻力;搅轮2采用一半搅轮边缘安装锥形刮齿12一半搅轮边缘不安装锥形刮齿12刮齿的结构,这样搅轮2在运行就会形成高低差,从而促进进入进料箱1的营养土保持震动状态,避免营养土在进料箱1内挤压成摞而在进料箱1内架空。
飞轮9位于搅轮2推进方向的末端,其由二个圆柱状钢筋与搅轮中轴10的轴线呈65度角焊接在搅轮中轴10上,可以把搅轮2传送过来的营养土中的土块打碎,避免堵塞出料筒8的出料口。
出料筒8位于混料箱11的开口端,由铁皮制成一段的L型的圆柱形的类似炉筒的拐脖状物,其一端开口端略大于混料箱11的直径,其套扣在混料箱11的开口端并用锁扣使两者固定,出料筒8有两个出营养土的出土口,以供给置于出土开口下方的营养土钵接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21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