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4630.3 | 申请日: | 2008-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64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庆祥 |
主分类号: | A47G21/00 | 分类号: | A47G2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高凤荣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筷子 结合 分离 重复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的杆具。
背景技术
一般饮食用来夹取食物的筷子大都是由竹材或木材一体成型的,而且均具有一定长度,供使用者的手指方便操作,目前其长度大致约17cm左右。
其次,制造竹筷或木筷必须砍伐大量的树木,因而使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快速减少,对于地球环境及气候的不良影响实在深远。借此,推行“节能减排”,为保护地球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能让“节能减排”的成效显现,光靠政府及企业界的推行是不够的,亦须你我从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力行“节能减排”,才能得到最大的成果。即需每个人树立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
以一次性筷子为例,虽然一次性筷子在使用上有其便利性及卫生性,但用一次即丢弃实在不环保,尤其是随外食人口的急速增加,一次性筷子的用量随之大幅升高,因而对竹子及木材的砍伐亦大幅地增加,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再者,经过观察,目前一般所使用的一次性筷子10,如图1所示,其总长度L1约在17cm左右,但实际与食物接触的部位L2是大约在5cm左右,握把部位约在12cm。因此,在无形中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虽然现在有环保筷的使用,但是外食者在外用餐后,无法方便清洗筷子,因而常常以稍作擦拭,或者是直接收起来带回家再洗的方式,但有时候回家会忘记,没有马上清洗,而造成滋生细菌的情况,对于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故,现有筷子仍有部分缺点,需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其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功效,具有拆解及组装便捷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握持体,是呈杆状;一快速接头,其上端是接合固定在该握持体的底端部,而对应端形成一具插孔的夹持部,供一较短的一次性筷子的上端嵌入定位。
前述的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其中握持体为圆形、方形、多边形或任一几何形状。
前述的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其中握持体材质是塑胶或金属材料其中任一。
前述的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其中快速接头包括:一接头本体,其上端是呈凹槽与该握持体的底端部连接固定,且底部形成一开口朝下插孔;一外环套,是套设在该接头本体的外周缘的一部分,且其内缘与该接头本体外周缘凹陷面之间,套设有一第一弹簧;至少一个卡制元件,是套设在该插孔内;一卡环,是嵌套在插孔的外周壁,以限定该外环套的下始位置。
前述的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其中插孔内底面还包括一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的自由端设有一顶块。
前述的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其中卡制元件包括一滚珠,其嵌套在该接头本体的壁面的装设孔内,且该装设孔呈外宽内窄,使滚珠少于二分之一的球体凸露于插孔内,再者,该外环套内缘面相对于该装设孔的外侧面设有一压制该滚珠的凸面,使该滚珠卡制位于该插孔内的一次性筷子。
前述的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其中一次性筷子对应于该插孔内的滚珠位置,设有凹入的定位部。
前述的可与一次性筷子结合或分离的可重复使用杆具,其中一次性筷子包括在9cm内的短型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功效,具有拆解及组装便捷的功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卫生免洗竹筷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二)。
图中标号说明:
20一次性筷子 50杆具
21上端
22定位部
30握持体
31底端部
40快速接头
41接头本体
42凹槽
43插孔
44第一弹簧
45外环套
451凸面
46装设孔
47卡制元件
48卡环
49第二弹簧
492顶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庆祥,未经陈庆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46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孔塑料负压给水管
- 下一篇:一种治疗糖尿病的内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