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煤掘进机的齿轮齿条式回转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6921.6 | 申请日: | 2008-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64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成;高伟;郝建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山西煤机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C31/10 | 分类号: | E21C31/1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06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煤 掘进机 齿轮 齿条 回转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煤掘进机的齿轮齿条式回转装置,属煤矿井下采煤设备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悬臂式采煤掘进机是大中型煤矿最为常用的采掘设备之一,由于是在煤矿井下恶劣环境作业,其截割机构、回转机构、行走机构、装载机构都进行了防爆设计。
回转机构是悬臂式采掘截割头往复运转、采煤作业的基础装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回转机构将直接影响采煤作业的回转角度、采掘面积。
目前,悬臂式掘进机的回转装置大都采用推拉油缸和回转支承传动,由于在采煤作业中,回转机构承受着截割机构作业的巨大的轴向、径向载荷和倾覆力矩,回转机构的回转支承、回转体极易损坏,很难承受采掘传来的巨大冲击力,尤其是回转支承更易损坏,推拉式油缸的回转动力明显不足,承载力、抗冲击能力、抗震性较差,机件极易损坏,很难适应煤矿井下恶劣环境作业。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煤掘进的齿轮齿条式回转装置,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对采煤掘进机回转机构进行结构上的改进,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平面支承、内置式液压油缸、齿轮齿条式大角度回转,克服承载力弱、回转扭矩大、稳定性差的缺陷,以解决掘进机回转机构的抗冲击性差、抗震能力弱、承载小和回转牵拉转向难的问题。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主要结构由:回转体、内置油缸、回转齿轮、左右回转齿条、轴承、铰接架、上下支撑环组成;在回转体1的中部设有轴承座15,在轴承座15上设有回转齿轮2,并由轴承14固定;在回转齿轮2的上、下部设置上、下支撑环29、30;在回转齿轮2的左部设有左回转齿条7、右部设有右回转齿条8,回转齿轮2与左、右回转齿条7、8啮合联接;左回转齿条7的两端设有内置油缸3、4、右回转齿条8的两端设有内置油缸5、6,内置油缸3、4、5、6结构一样,外部为外缸筒54,内部为内缸筒56,内缸筒56内为活塞体55;回转齿轮2的底部设有后盖27、安装座25、26,并由螺栓16、17、18固定;内置油缸3、4、5、6联接掘进机的液压机构;在回转体1的右侧部两端设置铰接架9、10及其上的铰接轴11、12、并与掘进机的截割机构联接。
所述的回转体1为矩形体,中间为内孔32,内孔32外部为齿轮槽31,齿轮槽31两侧与左、右齿条槽33、34联通,回转体1的中上部设有上档板28、油杯油路35,左右侧设有油杯油路23、24,回转体1的右部两端设有铰接架9、10及其上的铰接轴11、12,回转体1的周边设有螺孔36、37、38、39。
所述的回转齿轮2为圆盘形,中间为齿轮内孔41、上部为连接座40、并由销轴44固定联接,回转齿轮2周边为齿形槽43,连接座40上部设有安装孔45及数个螺孔42。
所述的左、右回转齿条7、8为长圆柱体,结构一样,左、右端部为安装轴47、48,并设有螺销孔49,顶部为啮合齿46、底部为圆弧部50。
所述的上、下支撑环29、30,为圆环状,结构一样,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中间为内孔51,内孔51周边均布润滑槽52、螺孔53。
所述的内置油缸3、4、5、6,结构一样,外部为外缸筒54,外缸筒54内为内缸筒56,,内缸筒56的缸腔22内为活塞体55,外缸筒54端部为承托环19,承托环19上设有液压油路20,液压油路20与掘进机的液压机构联接,外缸筒54内设有螺栓21,并与回转体1固定联接。
所述的外缸筒54为圆筒状,中间为缸腔13。
所述的内缸筒56为圆筒状,中间为缸腔22,中间外部设有固定板59、限位台60。
所述的活塞体55为圆柱体,中间后部为齿条槽57,中间外部为环形密封槽58。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山西煤机装备有限公司,未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山西煤机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69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