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密封型排粉机轴承箱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7137.7 | 申请日: | 2008-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19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马长凤;孟宪义;冯阁伟;李文青;田欣;柳朝阳;刘连继;宋润平;王玉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00 | 分类号: | C21B7/00;F23K3/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伟 |
地址: | 063016河北省唐山***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密封 型排粉 机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速磨排粉机上的轴承箱,属排粉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炉冶炼过程中需喷入煤粉,中速磨排粉机是制粉喷吹系统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其运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炉的炉况及入炉焦比和吨铁成本。
轴承箱是排粉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中有箱体、转轴、滚动轴承、轴承压盖,箱内有润滑油,轴承压盖上的轴孔与转轴之间设有密封装置,密封装置的密封性能不好时此处便成为轴承箱的主要渗油、漏油点。密封装置现采用的是毛毡加锯齿型节流沟槽的结构,此结构密封装置在实际使用中密封效果很不理想:一是转轴等高速运转部件运行升温后轴承箱内压力增大,使密封装置两侧的压差增大,一定压力的润滑油常经毛毡向外渗漏;二是转轴高速旋转时通过轴承带起的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甩溅到锯齿型节流沟槽,由节流沟槽泄漏出来;三是转轴旋转后形成的油膜通过沟槽直接与毛粘接触,使毛毡含油饱和造成渗漏;四是离心力甩起的油回流到端盖底部时因无回油沟槽而积存导致的泄漏,由上,为确保排粉机轴承箱能够可靠的工作,应对密封装置的形式结构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密封装置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组合密封型排粉机轴承箱。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组合密封型排粉机轴承箱,构成中有箱体、转轴、滚动轴承、轴承压盖,轴承压盖与转轴之间设有密封装置,其改进在于,所述密封装置为组合型密封,其安置孔设置于轴承压盖的外端面上,组合型密封中的油封装填于安置孔中、挡油环5位于安置孔孔底。
上述组合密封型排粉机轴承箱,所述油封为半圆对合式油封,对合面上有匹配的凹槽和凸起。
上述组合密封型排粉机轴承箱,所述轴承压盖,其上的安置孔尾端的轴孔孔壁上增设有螺旋沟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将密封装置的安置孔移到轴承压盖外端面上后,更换油封时不用拆卸联轴器,方便了油封的查看及更换,利于确保密封效果;
2.安置孔孔底加装的挡油环可有效避免高速转轴带起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溅到密封装置中;
3.半圆对合式油封两半圆环匹配对合,查看更换方便,可很好的防止油从中间渗出,可实现弹性补偿,在振动跳动情况下也不会松脱;
4.安置孔尾端的轴孔孔壁上增设密封用的螺旋沟槽后,润滑油进入孔、轴之间的间缝隙后,可借螺旋沟槽的螺旋作用将润滑油赶回箱体中,并可通过螺旋沟槽提供足够的容油空间,将回油引流回箱体中;
4.结构简单,制造安装精度要求不高,易于采用推广;
由上,本实用新型有解决了毛毡加锯齿槽形式密封装置密封效果不理想的使用缺陷,可显著提高排粉机轴承箱的工作可靠性及使用寿命长,适宜在中速排粉机上采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中油封放大视图;
图4是图1中轴承压盖局部放大视图。
附图中零部件标号分别为:1—上箱体、2—滚动轴承、3—轴承压盖、4—油封、5—挡油环、6—下箱体、7—转轴、8—螺旋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2。箱体由上箱体1、下箱体6对合而成,转轴7通过两端的滚动轴承2旋转支撑在箱体中。轴承压盖与转轴7之间有密封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在于,密封装置由原来的毛毡加锯齿型节流沟槽形形式改为组合型密封,其结构设计为,密封装置的安置孔设置于轴承压盖3的外端面上,组合型密封中的油封4装填在安置孔中,增设的挡油环5位于安置孔的孔底。
参阅图1、3。油封4采用半圆对合式油封结构,由两个半圆环对合而成,对合面上有匹配的凹槽和凸起。油封4易采用钢化聚醚聚胺酯,以防止传统聚胺酯在55℃热水中发生水解的问题,且摩擦系数也较低。
参阅图1、4。轴承压盖3上的安置孔尾端的内孔壁上增设密封用的螺旋沟槽8,螺旋沟槽8的横截面为V形,用于防止甩溅油液的渗漏并形成回油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71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