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风罩及其散热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8416.5 | 申请日: | 2008-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891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武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G0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风罩 及其 散热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导风罩及其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服务器的散热问题越来越被业界重视。研究表明,服务器内部温度降低后,其部件的工作性能会提高,尤其是关键的计算部件(如CPU等)。同时,更低的温度还能降低服务器系统的功耗。例如,电压调整模块(VRM)或电压转换器(DC-DC)等器件在低温下电源转换效率较高,如果VRM和DC-DC的效率能够提高5%,则整个服务器系统就可以节能5%。因此,目前机架式服务器大都采用集中式风扇供风加被动式散热器的配置结构来达到散热目的。这种配置结构要求在风扇供风与被动散热器之间具有尽可能小的风扇性能损失,所以导风罩结构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机架式服务器中。
目前,现有技术的服务器用导风罩主要涉及硬材质导风罩和软材质导风罩两种结构形式,两种结构形式的导风罩都有自身的优势,也都有明显的缺点。其中,硬材质导风罩采用模具生产,虽能实现大批量生产,但存在产品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延用性差等不足;软材质导风罩虽具有成本低、使用简易、延用性好等特点,但由于软材质导风罩无确定形状,存在定位困难、漏风严重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罩及其散热模组,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软材质导风罩定位困难、漏风严重等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风罩,包括一板体,所述板体设置有使所述板体弯折形成一罩体的可弯折线,所述罩体的二端分别与散热器和供风装置粘接形成导风通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散热模组,包括散热器和供风装置,所述散热器和供风装置之间设置有形成导风通道的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的二端分别与所述散热器和供风装置粘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罩及其散热模组,通过导风罩在散热器与供风装置之间粘接形成密闭的导风通道,不仅可以实现导风罩的准确定位,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散热器与供风装置之间的漏风量,减少供风装置性能损失,提升系统效率。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风罩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风罩第二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风罩第三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板体; 2-可弯折线; 3-粘接片;
11-顶板; 12-侧板; 13-凹口;
10-导风罩; 20-散热器; 30-供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风罩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导风罩的主体结构为一板体1,板体1设置有二条可弯折线2,使部分板体1可以沿着该二条可弯折线2弯折,形成顶板11和弯折在顶板11两侧的侧板12,从而使顶板11和二个侧板12构成立体状的罩体结构。在实际使用中,罩体的一端与散热器粘接,另一端与供风装置粘接,在散热器和供风装置之间形成密封的导风通道。
本实施例中,可弯折线可以是一条,也可以设置成多条,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状况,多条可弯折线的形状和位置关系限定了罩体的形状。例如,当散热器和供风装置的宽度变化时,可以根据散热器和供风装置的实际宽度在相应的可弯折线位置进行弯折,从而形成不同规格的罩体。本实施例中的板体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塑料制品、塑胶制品、聚丙烯制品或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采用的其他材料制品。本实施例中,罩体与散热器和供风装置粘接采用粘接剂方式,具体地,首先沿着可弯折线将板体弯折成罩体,之后在罩体两端的内表面涂敷粘接剂或在散热器和供风装置的相应表面涂敷粘接剂,最后将罩体扣设在散热器和供风装置之间,通过粘结点将罩体与散热器和供风装置结合起来,形成密封的导风通道,使供风装置与散热器之间没有风量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84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冲击力沉管扩底桩
- 下一篇:一体式电动车控制器外壳结构